朱元璋为何要分封藩王?分封藩王竟导致皇帝朱允炆被废

朱元璋令诸藩镇守天下,又各领兵权,这固然是亲亲之情,信任无以复加,却也未必就没有帝王心术。强藩林立,能做皇帝的却始终只有一个,诸藩势力犬牙交错,必然相互牵制,相互监视,除非朝廷中枢衰弱之极。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中枢真个衰弱至极时,就算没有藩王,也会被权臣取而代之。自三皇五帝,以一介布衣而成天子者,唯刘邦与朱元璋,其它帝王,大都是前朝重臣或一方豪强而黄袍加身。所以由自己子孙取代无能之君,也胜过将江山付与外人之手,如此可保朱家数百年江山。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贫苦出身,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所以在他成为皇帝后,就想让自己的子子孙孙从出生开始就能充分享受到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

朱元璋对大臣非常冷酷无情,但对自己的孩子那完全就是一个慈父的形象。他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之外,其他人全部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每个藩王都享受非常优厚的待遇,其中仅仅是禄米一项,就比正一品的高官多出近五十倍。

朱元璋把儿子们都封为藩王,除了父爱之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这些藩王成为保卫大明江山的最后屏障。

朱元璋亲手推翻了元朝,他认为元朝后期之所以那么弱,关键是缺少强有力的藩国。所以当农民起义在各地爆发的时候,元朝统治者显得手足无措。如果有了藩国作为屏障,那么许多地方的起义完全可以在星星之火阶段就被扑灭,不至于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此外,如果朝廷中有奸佞之徒妄图夺取夺权,各地的藩王也可以一同起兵勤王,保卫大明江山万年永固。

朱元璋杀功臣分成了好几个阶段,前期是为了进一步集中自己的皇权,后期则是为了让他的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在继位之后,不会受到权臣的威胁。如果不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也没什么问题。但关键是,他却忽略了藩王对皇帝的威胁。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让朱家皇室遍及天下,来压制朝廷中那些心怀叵测的权臣。而权臣一般都比较有势力,也可以依仗他们对各地藩王形成制衡。这样一来,皇帝就可以稳坐天子宝座了。

可是,晚年的朱元璋疑心越来越重,他总是担心会有大臣篡位,于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杀得干干净净。宋国公冯胜因为和皇五子朱橚(冯胜的女婿)秘密会见,杀。凉国公蓝玉居功自傲,杀。颖国公傅友德什么罪也没有,照样杀。

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明朝的权臣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干干净净,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把江山交给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了。可他却忘了,在没有了权臣作为制衡后,皇权和各地藩王的矛盾却变得异常尖锐。最终,当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建文帝手中无将可用,只好派百无一用的李景隆率领大军去前线送人头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