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谭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都知道,倭寇之患,一直困扰着明朝。
明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横行肆掠尤甚,对当时的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起初,明军剿灭的结果极不理想,直到出现了几位抗倭名将局势才扭转,最终,将其彻底消灭。
大家所熟知的,当推戚继光及戚家军,和俞大猷。不过,根据史载,还要加上一人——谭纶。虽然,他的曝光度并不高,但谭纶在三人职位中却是最高的,且曾是另外二位的上司。尤其和戚继光,二人共同相处过了一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
谭纶,文官出身,是明朝制度的一个缩影。但与宋朝不同,不但需要有相关的历练,自己还要有实力。因此,他是通过流程选拔而出的儒家将领。史载,他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由于排名靠后,仅在南京礼部做了个六品主事。
尽管,“正业”不太理想,但是,他的“副业”却让他小有声名。他没事时,就爱读兵书,写心得,寻常生活小事,都会被他联系到军事上,有作品《说物寓武》。除此之外,他还着迷于戏曲艺术,研究填词和曲牌。很快,他的能力被朝廷认可,升调为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
“职方司”这个职位,可以说是为朝廷培养的“军队统帅”,工作既琐碎又辛苦。平日负责各地的军事资料,到了战争期间,则要负责作战方案的定夺。
这段工作经历,让他熟知了明朝的军备实际情况。同时,他也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取得最终的作战胜利。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给了他检验理论的机会。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五月,倭寇居然突破防线,杀到了南京城下。当时,官员们都慌了,守军们也害怕了。然而,谭纶却主动请缨,临时招募了壮丁500余人。之后,他简单地教了他们些武艺战术,就急忙去了战场。在常人看来,这是“自不量力”。
不过,谭纶有他的方法。首先,是一番战前动员,大家激情澎湃。然后,抓住了有利战机,趁着倭寇们刚登岸,发起了进攻。之后,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一路侧面,两路一夹击,顿时将倭寇分割了。此外,谭纶更是勇猛,带头进攻。在这种战术下,居然击溃了敌人。
就此,谭纶一战而红,很快被任命为台州知府。在当时,台州是倭寇“骚扰”重灾区。他上任后,汲取南京募兵的经验,在当地招新兵。而且,在他精心训练下,这支千人军队,军纪强,作战勇猛,多次击溃了倭寇。
尽管,几年中取得了不俗战绩,但是,他却从中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
因为,管理是他所长,训练却不是。时间用了不少,训练出来的人马,仅够满足地方保卫战,如要彻底歼敌,这还远远不够。因此,他迫切需要一位搭档,弥补其不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参将戚继光的来到,实现了谭纶心中所想。
当时,戚继光也有同样的想法,灭倭寇得训练新兵,且其目标更宏大,他要训练出一支平定倭寇的专门的精良部队。不过,他很是谨慎,给自己留了至少三年的时间。而谭纶相当配合,这三年里,戚继光做的事,基本就是练兵。如有倭寇再犯,都是这个知府大人去应付。
由于,他手中兵力不多,就从防守入手,还积极想对策。如及时得到消息,就立刻转移百姓,让敌人空手而归,若有机会,还会再挫挫敌人的锐气。几年的苦练,戚继光终于成就了一支作风彪悍军队——戚家军。之后,二人通力携手,多次击败了倭寇。
这期间,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台州九战最为著名。长达数月的交战中,戚继光领兵攻打正面,谭纶率军从侧面包抄。于是,在密切配合下,连续九战皆胜,重创浙江一带倭寇。自此,浙江不见倭寇再犯了。
只是,二人不久后就分开了。
谭纶先是公务调动,到福建做参政,后回家丁忧。
而戚继光却是浙江、福建两头跑,倭寇不敢来浙江,就去祸害福建了,战事不断。到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的形势更加糟糕。一支两万多人的倭寇,居然攻下了福建兴化。当时,朝廷派出了三员大将:戚继光,俞大猷和刘显。
之后,谭纶再次“挂帅”,以福建巡抚的身份。
那时候,他巧妙地协调这三位的关系,并根据个人的作战特点制定战术。戚继光在前,刘显侧翼,俞大猷断敌后路。果然,迅速收复了失地。
到了来年二月,谭纶和戚继光二人配合,在仙游灭敌两万。
从此,福建再无倭患了。
就如谭纶自己所言,他擅长的是管理将领。再加上其通晓人性,本人又能以身作则,所以,在作战中,和将士配合相当默契,保证了战事的顺利。此后,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为蓟州总兵,二人再次配合,防御北方的蒙古。
在谭纶的支持下,戚家军得以扩编,边关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期间,他最大的成绩是蓟州长城的著名工事“空心敌台”。蓟州边境分成12个防区,空心敌台有3000多座,还配备700多辆火器战车和5000多门火炮。蒙古骑兵遭受几次惨重损失后,不敢轻易再犯。
此外,他和俞大猷的交情也不错,除了在其人生危机中给予保护,还力挺其发明的独轮战车。后来,这种武器更是成为了明军的主要火器。万历登基后,他被召回京城,任兵部尚书。在任上,他主张全面清理军屯土地得罪了不少人,因为,有老上司张居正的支持,他才无事。
到了公元1577年,谭纶病逝,时年57岁。
还有一点就是,谭纶虽然一生征战无数,却始终保持着对戏曲的热爱,除了消遣,更多的是编演提振士气的戏曲。后来,跟随他征战的这支戏班子,和他家乡江西宜黄的戏曲风格相融合,形成了宜黄腔,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一大流派。
但宜黄腔这一称谓,始见于清嘉庆时宗室昭梿的《啸亭杂录》。有人认为宜黄腔即二黄腔的前身或二黄腔,但尚缺乏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