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忠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载阴历十一月,一个寒冬刺骨的夜晚。盘踞在幽州(今天北京)的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讨伐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叛乱起兵,兵锋直指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一场撼动历史进程的叛乱就此开始,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之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影响非常大,基本被认为是唐朝盛衰的转折点。
当然,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分析也很多,但我想说的是,安禄山起兵是在两个人死后进行的,而这两个人都是安禄山曾经惧怕过的人: 一个是李林甫,一个是王忠嗣。
李林甫,帝国宰相,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僚。安禄山对他十分忌惮,就连他自己都说,李林甫如果不死,他都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
王忠嗣,盛唐时期的第一名将,大唐战神,曾经一度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控制了唐帝国二十多万的精锐部队,是安禄山最忌惮的大唐军方高级将领。如果王忠嗣不死,我想安禄山也不敢贸然行动。
那么,王忠嗣是谁?
王忠嗣是大唐名将王海宾的儿子,将门出虎子,此言不虚。不过他的父亲王海宾在盛唐如云的猛将中,其实算不得有多出彩。如果按照子承父业的人生规划,王忠嗣很可能做个边关将领,走完自己的一生,不一定有后来的发展,但一场大战改变了这一切。
改变命运的一战
这一战就是发生在开元二年大唐和吐蕃于陇右的一场对决。
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一直对大唐觊觎的吐蕃突然发兵十万,兵犯临洮(甘肃岷县)、兰(甘肃兰州市)、渭(甘肃陇西县东南)等地。对于吐蕃的突袭,陇右的唐军几乎没有任何防备,结果马场中数千匹军马被抢走。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其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群牧而去。”
陇右的突袭让唐玄宗很没面子,也很气恼,这个从军中走出的天子发誓要让吐蕃好看。于是征发十万人大军,四万匹马,准备御驾亲征,但这个大胆的想法被群臣制止了。随后唐玄宗任命薛仁贵的长子薛讷为总指挥,去陇右给吐蕃颜色。
“朝廷起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以御之,以海宾为先锋”
薛纳不愧是白衣神将薛仁贵的儿子,一出手就给了吐蕃一个下马威。
《旧唐书·王晙传》:“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
王晙是薛纳的手下,他在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东)大来谷,以700精兵夜袭吐蕃营地。打的吐蕃落花流水,死伤万计。
随后,薛讷又在大来谷外二十里的武阶谷,再次击败吐蕃大军。打的吐蕃落荒而逃,唐军紧追不舍。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也参加了此次战斗,他率部昼夜奔袭,在长城堡(在今甘肃临洮境)洮河岸边,堵住了蕃军归路。
随即,王海宾跟败逃的吐蕃大军发生了一场恶战。对战中,王海宾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杀红了眼,最终因为体力透支身中数刀,力战而亡。
不过很快,薛讷率领的大唐主力部队就赶到了,在唐军的前后夹击下,吐蕃惨败,大量士卒被挤下洮河淹死。
此战中,唐军斩首一万七千余级,缴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打出了大唐的军威。
唐玄宗很高兴,欣喜之余,他也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于是特意下诏将王海宾的小儿子王训接入宫中。
当时王训还只有9岁,入宫见到唐玄宗,放声大哭。
唐玄宗感慨说:“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意思是这孩子就像霍去病的遗孤,长大了一定是一代名将。于是赐王训为“忠嗣”, 从此,王训就叫王忠嗣。
初露锋芒
果然将门出虎子,王忠嗣跟他父亲王海宾一样,雄伟刚毅,嗜读兵书,敏于事而慎于言,颇有武略。据说唐玄宗经常教他用兵的方略,而每次王忠嗣都能对答如流,逻辑清晰。唐玄宗很满意,于是准许他与太子李亨交往,准备作为日后的治国之臂。
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年仅20岁的王忠嗣追随当时的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前往与吐蕃作战的前线,担任兵马使,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
果不出玄宗所料,王忠嗣出将边关后,确实勇悍异常。
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河西节度使萧嵩要回长安了,王忠嗣对他说:“我追随了你这么多年,没什么可回报天子的贺礼,请您给我一个出击的机会。”
萧嵩答应了他的请求。随后,王忠嗣领数百轻骑杀向吐蕃。王忠嗣出击吐蕃的时候,恰逢吐蕃大将在郁标川练兵,结果部下见吐蕃声势浩大,都想返回。
但遭到王忠嗣的拒绝,他不顾一切的“候月乘风,卷旗鞭马”突袭了吐蕃大营,结果大获全胜,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
唐玄宗获悉了王忠嗣的战绩后,非常高兴,赐予其“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兼检校代州都督。
后来接替萧嵩担任河西节度使的杜希望对王忠嗣也很赏识。
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杜希望想拿下吐蕃据守的新城,于是上书给唐玄宗说:“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意思是王忠嗣是个人才,如果此次出击要确保胜利,我必须用这个人不可。
唐玄宗同意将王忠嗣调到杜希望的麾下。
王忠嗣果然不负杜希望所望,以轻骑长途奔袭,打了吐蕃守军一个措手不及。在经过一番苦战后,终于攻克了新城。
此战王忠嗣一战成名,被任命为“诏拜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寻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王忠嗣就此声名鹊起,成为大唐将领中的后起之秀。
威震边关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次年成为朔方节度使,加权知河东节度事。
从公元725年出征开始,到公元740年,王忠嗣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升到了唐军在边关的最高统帅——节度使,成为镇边大将。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王忠嗣率朔方军出击河东,与奚族的怒皆部作战。三战三胜,打的奚族“虏其全部,复失亡之车重”。
随后王忠嗣又大战突厥,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王忠嗣打的突厥落荒而逃,之后“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而他凭借与吐蕃、突厥交战的累累战功,至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兼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防区从朔方到云中,绵延长达数千里,塞北胡人无不震慑。
“自张仁亶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北塞之人,复罢战矣。”
这一年,他40岁。
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由于皇甫惟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又取而代之,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
至此,王忠嗣一人身挂 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将印,唐玄宗时期的十大节度使,他一人占了四个,大唐47万边防军,他一人手下就有26.77万,占总兵力的一半还多。
他是大唐有史以来的第一人。
“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这就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不过王忠嗣的辉煌人生,遭到了一个人的眼红和妒忌,这个人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的出击
安禄山赢得唐玄宗的宠爱,在朝廷站稳脚跟后,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王忠嗣。安禄山一直在阴谋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他不但以防御契丹为名,大规模扩充军备,还眼馋王忠嗣的部队兵强马壮,企图借机吞并。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安禄山谎报军情,说契丹南下进攻,请求朝廷命令王忠嗣派兵支援,想趁机把王忠嗣的军队吃掉。
久经沙场的王忠嗣可不是傻子,他一眼就识破了安禄山的诡计,但又不能违抗命令,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提前出发,结果安禄山被吓一跳。
当然,王忠嗣更吓一跳,因为他发现安禄山此人有野心。安禄山各种部署防御,根本不是为了对付北方契丹,而是在防着南边的唐军。
回去后的王忠嗣马上向唐玄宗报告说安禄山这个人有二心要注意。但此事被李林甫拦了下来。李林甫也想除掉王忠嗣,因为王忠嗣实在太耀眼了,对自己不利。
李林甫不仅极力替安禄山辩护,还密谋安禄山,准备联手将王忠嗣扳倒。随后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应运而生了,那就是怂恿唐玄宗攻打吐蕃, 出击吐蕃的重要据点——石堡城。
石堡城也成了王忠嗣的滑铁卢。
据说王忠嗣在接到唐玄宗准备安排他去出击吐蕃石堡城后,眉头紧锁,以他多年的作战经验,上书劝慰说: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意思是,石城堡易守难攻,吐蕃重兵把守,与其付出很大代价死攻,不如伺机待变。
王忠嗣的回答,唐玄宗很不满意。在唐玄宗看来,王忠嗣不能跟他共鸣。就在此时,一个叫董延光的将军,自告奋勇说,愿意指挥王忠嗣的部队,横扫吐蕃。
唐玄宗自然很高兴,想都不想的批准了董延光的请求。
王忠嗣为难了,他知道这一战,士兵肯定是去白白送死,于是故意拖延应对,迟迟不肯发兵。
当时任河西兵马使李光弼见状,匹马奔至王忠嗣大营相劝:
“向者大夫以士卒为心,有拒董延光之色,虽曰受诏,实夺其谋。何者?大夫以数万众付之,而不悬重赏,则何以贾三军之勇乎?大夫财帛盈库,何惜数万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彼如不捷,归罪于大夫矣。”
意思是,你迟迟不肯发兵,会害了自己的,何苦呢!董延光是个反复小人,肯定会把责任推到你头上。
王忠嗣说: “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
意思是他不想以“数万人生命谋一官职”,这让李光弼非常感动。但唐军在石堡城之下的挫败,最终还是将王忠嗣牵入了旋涡。
董延光久攻石城堡不下,兵士死伤不计其数,代价惨重,于是向唐玄宗诬告,说王忠嗣在背后搞鬼,果然甩锅给了王忠嗣。
与此同时,李林甫这个小人也指使人诬告王忠嗣与太子存有密谋。
唐玄宗勃然大怒,马上下令收押王忠嗣,交朝廷三司会审。就这样,王忠嗣落入到了李林甫手中,性命堪忧。
就在王忠嗣性命堪忧的危急时刻,他的手下哥舒翰站了出来,向唐玄宗求情,极力替王忠嗣辩白,并请求以自己的官爵代为赎罪。
“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
唐玄宗当时很看好哥舒翰,在哥舒翰的极力求情下,玄宗皇帝答应从宽发落,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不再深究。
王忠嗣捡回了一条性命,不过可惜的是,他所掌控的河东地区从此落入安禄山之手。安禄山的阴谋得逞了,此时他正在阴笑。
英雄末路
随着安禄山的阴笑,王忠嗣迎来了自己的英雄末路。
一年后,他在汉阳郁郁而终了,这一年,他45岁。大唐一代战神,唯一能震慑吐蕃、对抗安禄山的王忠嗣,就这样悄然落幕,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江湖再也没有他的名号,只留下了他的传说。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接住了他的大棒,成为帝国最闪耀的将星。而王忠嗣去世后的第六年,安禄山果然在幽州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应验了当年王忠嗣的预言。
假设王忠嗣没死,安禄山还敢轻举妄动吗?恐怕不敢吧。但历史无法假设,不过万幸的是,王忠嗣提拔的一大批青年将领,比如郭子仪、高仙芝、封长清、哥舒翰、李光弼等,日后成为了对抗安禄山的中流砥柱。
或许,这能给英雄一些安慰,泉下有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