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给戚夫人安排四条活路,戚夫人:我就不听!结果被做成人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皇帝的身边少不了大臣们相互争斗,更少不了皇子和大臣们的结党营私,同时也避免不了后宫妃嫔们之间的争宠夺爱。这三种事情搅在一起,真的是让每个朝代的皇帝头疼欲裂。如果说上述的政治事件相对好解决,那么后宫中的家长里短可是把皇帝为难住了。
如果再遇上自己宠爱的妃子和皇后整日在一起争斗,那就更加的复杂了。偏偏刘邦就遇见了这样复杂的家事,他的爱妃戚夫人和皇后吕雉,就是一对相看只有厌烦的冤家。只不过吕雉的心狠手辣刘邦是知道的,他曾经就给戚夫人提过四种活命的方法,但是戚夫人并没有在意,最后吕雉就把她做成了人彘,还把她的儿子也给毒死了。
刘邦与吕雉的爱恨情仇
吕雉的一生真的可以说用女强人和无可复制来形容,她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皇后以及皇太后,同时又是一位非常有政治谋略的女性。她与女皇武则天并称为“吕武”,可见作为女性,她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并不比男性差到哪里。
如果按照吕雉当时的家境,她完全可以嫁给沛县县令,当上官太太,顺顺利利的过完自己的一生。但是,只因为她的父亲在自家乔迁宴上多看了沛公一眼,就把吕雉的一生都给改变了。
刘邦当时还只是一个泗水亭的亭长,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所以这个时候的刘邦不仅仅官职很低微,就连品行也不怎么高。他经常到处吹牛,并且整日和一些小混混呆在一起,所以包括当时的萧何在内等人也是十分看不上他的。但是,吕雉的父亲偏就觉得刘邦长得异于常人,而且断定他以后定会有大出息,于是便把吕雉嫁给了刘邦。
嫁给了刘邦的吕雉,在俩人婚姻生活的前半段还是十分的温馨的。虽然刘邦依旧是个混不吝,但是贤惠的吕雉却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对刘邦的父母也是十分的孝顺。要知道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才15岁,而刘邦却大她二十岁,说是老夫少妻一点也不为过。
后来刘邦开始四处征战以后,吕雉依旧守着家里的老人等待刘邦回来。后来,刘邦真的回来了,但是身边却多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想必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吕雉变得不再那么爱刘邦了。后来刘邦多次征战也是只带着戚夫人,并把吕雉留在家里,说好听点是帮助自己照顾后方,说的难听点就是根本不想带着吕雉。
刘邦宠妃戚夫人
刘邦本就是小混混出身,所以在自己得到权力和富贵之后肯定会有美人在侧的。只不过他身边的这位美人,完全没有任何智商可言。她就是出身名门的戚夫人,可以这么说,刘邦几乎把后宫的宠爱都给了这位戚夫人。并且还有过想要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来当太子。只不过当时的大臣们极力反对,才让刘邦打消了这个念头。
戚夫人在刘邦的独宠下日益的猖狂,虽然私下想让自己儿子成为太子的梦想破灭了。但是她依旧不改自己的性格,处处和吕雉对着干,这种愚蠢的行为让吕雉把戚夫人的恨都刻在了骨子里。
见到吕雉和戚夫人之间的僵局,刘邦开始担心戚夫人以后的归路。于是劝谏戚夫人收敛一点,并且给她指出了四条活路。
第一条,让戚夫人吕雉面前低头服软,争取让吕雉消灭掉对她的憎恶。第二条就是让刘如意退出太子之争,好好的去封底做一个王爷。第三条则是刘邦开始出手打击吕雉在朝中的势力,并且因此把樊哙斩首,绝了吕雉军事力量。最后一条,刘邦让太子刘盈照顾自己的弟弟刘如意。因为刘盈的本心不坏,同时还是菩萨心肠,所以刘邦才会想到这个办法。
只不过刘邦的这些办法虽然看似周全,但他还是高估了戚夫人的心智,以及吕雉的手段。刘邦死后,16岁的刘盈继位。但是因为其性格软弱,掌控不了朝中大局,所以一切事情还都是吕雉在打理。这就让吕雉开始报复性的折磨戚夫人。
吕雉掌权 戚夫人成人彘
吕雉掌权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刘邦在世时候宠爱的妃子们全都抓了起来,这里面就包括最受宠的戚夫人。她把戚夫人打发到永安巷去做舂米的苦役,并且还把戚夫人的头发给剃光了,换上囚服的衣服,而手脚也带上了铁链。这时候的戚夫人就像是牲口一样,没日没夜的干活。
虽然自己已经到了这步田地,但是戚夫人依然没有闲着。她在干活的过程中还唱起了歌谣,歌谣的意思就是戚夫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来营救自己。只是戚夫人不知道,正是这首歌的存在,才让自己的儿子葬在了吕雉的刀下。
吕雉派人召刘如意进宫,并且趁着刘盈也就是当时的皇帝外出的时候。用毒酒害死了刘如意,紧接着吕雉开始对戚夫人也下了的毒手。她先是派人砍下了戚夫人的手脚,随后又活生生剜出其双眼,最后又用毒药,让她听不见也说不出话,最后再把戚夫人丢尽了猪圈,成为了人彘。
总结
说吕雉心狠手辣也没有错,说戚夫人势宠若骄也没有错。因为吕雉本身就是刘邦在政治上强大的助手,只不过因为戚夫人想要和她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才让吕雉对她没有任何的好感。再加上戚夫人每日一个作死小技巧,早就让吕雉心中不爽了,所以吕雉解决戚夫人是早晚的事。
只不过,戚夫人的种种愚蠢行为加速了吕雉爆发的速度。但是皇权之上还是需要像吕雉这样的人来掌握的。虽然她很残忍,但是却在汉朝时期的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