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保卫战——于谦创造的文人打仗的奇迹

于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我们的印象里,文人都是一幅文质彬彬,满口“诗云子曰”,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然而,在必要的时候,文人发起飙来也是很厉害的。

比如,明朝中期的文人于谦,在关键时刻率领北京全城军民打赢京师保卫战,让明朝避免了覆灭的危险,续命200年,堪称“力挽狂澜”。

于谦,字廷益,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生于1398年。俗话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自古以来,江南就以盛产才子而著称。于谦在文风鼎盛的江南一带长大,勤奋读书,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1421年,23岁的于谦考上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于谦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诗词。林黛玉唱过一曲的《葬花吟》,于谦也写过一首《落花吟》:

“昨日花开树头红,今日花落树头空。花开花落寻常事,未必皆因一夜风。人生行乐须少年,老去看花亦可怜。典衣沽酒花前饮,醉扫落花铺地眠。风吹花落依芳草,翠点胭脂颜色好。韶光有限蝶空忙,岁月无情人自老。眼看春尽为花愁,可惜朱颜变白头。莫遣花飞江上去,残红易逐水东流。”

在于谦的诗里,没有林黛玉式的自艾自怜,却有一股“典衣沽酒花前饮,醉扫落花铺地眠”的豪迈和洒脱,不逊色于唐诗宋词。

于谦的内心深处,自有柔情万种。妻子董氏病逝后,于谦写了《悼内十一首》,表达对亡妻的追忆与怀念。其中写道:

“独对青灯坐夜阑,客边衣薄不胜寒。因思旧事关情切,欲把遗书掩泪看。花落香消人寂寂,台空镜破月团团。梦魂割断幽明路,死别生离欲见难。”

整首诗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然而,于谦一旦发起飙来,也是让人受不了。

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于谦步入仕途之初,曾经在朝廷担任御史。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起叛乱。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时,于谦也跟随在身边。朱高煦招架不住,投降了。朱高煦是朱瞻基的叔叔,朱瞻基不便亲自出马,便命令于谦前往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见了朱高熙,骂得他狗血淋头,战战兢兢地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于谦“一骂成名”,被朱瞻基提拔重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二、1435年,朱瞻基去世,其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宠信太监王振,文武百官都争先恐后给王振送钱。只有于谦进京时,从不给王振送礼。

别人提醒于谦时,于谦说:“我送了礼物啊,一首诗!”这首诗一共4句话:“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王振虽然气焰嚣张,可在于谦面前一点脾气都没有,不敢为难他。

当然,于谦一生最经典的表现,还是京师保卫战。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南侵。朱祁镇“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带着20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被也先部队重重包围在山西大同土木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朱祁镇成了俘虏。

明朝陷入覆灭的危险。

当时,也先部队趁势而下,围攻北京。朱祁镇弟弟郕王朱祁钰被任命为监国,主持朝政,命令群臣讨论如何应对敌人。徐有贞建议迁都南京。于谦一听,火冒三丈,厉声说道:“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徐有贞被于谦一顿抢白,大为沮丧,再也不敢发言。

既然不能南迁,那就组织抵抗吧。在皇太后、朱祁钰以及朝中大臣的支持下,于谦负责组织京师保卫战。

摆在于谦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已经被朱祁镇带到土木堡,“送”给了也先部队。侥幸逃出来的部队,士气沮丧;留在京师的部队,人心惶惶。怎么呢?于谦奏请朱祁钰,从全国各地调集部队前来勤王。同时,提拔了一批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委以重任。对城外大小关隘进行加固整修,形成拱卫京师的防御力量。

难能可贵的是,于谦知道京师保卫战不能单纯依靠军队。他有效地发动了全城百姓,投入到这场注定将激烈无比的保卫战中来。老百姓很清楚,“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因此非常积极地加入到京师保卫战中来。

因此,当也先部队抵达北京城下时,面临着固若金汤的防御力量。双方对峙5天后,也先见勤王部队源源不断地赶来,害怕陷入重围,便撤军而去。

于谦打赢了京师保卫战,为大明王朝续命两百年(从1449年到1644年,有195年),创造了文人打仗的奇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