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她是贾代善与史太君之女,也是林黛玉之母。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曹雪芹《红楼梦》中,“十二钗”均有判词,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并列排在第一。两人的判词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中,二三句是写林黛玉的,她在柳絮词中叹到“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葬花词》里,林黛玉更是吟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玉带林中挂,暗指黛玉孤独飘零的一生。林黛玉的一生确实并不安生,她像一片树叶从扬州漂到京都的贾府。在贾府貌似安定了,其实安定的只是外在,她的内心一直都没有沉静下来,因为她始终不知道她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在偌大的一个贾府,表面上莺歌燕舞、一番太平,可背地里都是小团体,何况贾府金玉其表,败絮其里,甚至说是一个真真的藏污纳垢之地。这对于“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而言,无疑掉进污浊的深渊而难以自拔。
在贾府,王夫人不喜欢她,同时她也要面对宝钗和袭人带给自己潜在的威胁,貌似只有贾母在处处维护着自己,黛玉很难想象,如果贾母哪天去世,她将何去何从。
事实上,贾母一开始的确疼爱这位外孙女,可是随着曹公小说故事脉络的发展,我们才明白,原来林黛玉是“想当然”。
先说说曹公笔下“林黛玉”的来历,总的来说,林黛玉是为了“还债”而来。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人物设定,曹公用极其浪漫的笔触和想象,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原著中这样说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被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后接受日月天地精华,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后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触动它五内郁结着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情,乃决意随同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泪水还他,以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而这株神奇的绛珠仙草,下世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是为林黛玉。下凡投胎的神瑛侍者,就是降临在贾府的贾宝玉。
在贾府,贾母以地位最高、最尊贵、最慈爱的形象出现。她有二子(贾赦、贾政)四女(最小是贾敏)五个孙子(贾珠、宝玉、贾环、贾琏、贾琮)一个重孙(贾兰)和三个孙女(元春、探春、迎春)一个重孙女(巧姐),真可谓多子多福。而林黛玉就是贾敏和林如海的掌上千金。
林家也是钟鸣鼎食人家,家大业大,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是钦点的巡盐御史。黛玉6岁时,母亲贾敏去世。贾敏是贾母最为疼爱的女儿,借贾雨村的话来说:
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
意思是,林黛玉与别的女子不同,而她的母亲也气度不凡。
贾敏死后,林如海很伤心,表示不会再续弦,恐女儿黛玉没有人教养,所以他就想把女儿送到贾府。这一点很好理解,如康熙皇帝相中了弘历,将弘历养在身边,亲自教诲,后来弘历的父亲登基做了皇帝是为雍正帝,弘历本人后来也登基当了皇帝是为乾隆帝。由此可见有祖父母抚养教诲的孩子前途无量。这也说明,封建社会嫡出与庶出的巨大差异。
可怜天下父母心,贾敏执意将女儿送进贾府,除了黛玉没有姊妹关照,还有就是她跟宝玉年龄相仿,最好的结局是,如果两人最后能在一起,不但亲上加亲,而且女儿也有了归宿,岂不是圆满。
一开始林黛玉不忍抛下父亲,但贾母却着急催黛玉前往。可见贾母此时是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女的。
林如海也劝女儿说:
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
最终,贾母与林如海达成默契,黛玉洒泪拜别父亲,随着奶娘和荣府中几个老妇登舟而去。
黛玉带着美好的憧憬去见外祖母,本以为此后都会风平浪静,快快乐乐地生活,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去才是命运的惊天逆转。
贾母的态度因何转变
封建社会,在钱、权、利面前,有时候亲情一文不值。在贾母的孙辈中,孙子中她最疼爱宝玉,孙女中最疼爱黛玉。在贾母心里,黛玉和宝玉一样,都是她的“心肝肉儿”。
而贾母喜爱黛玉也是有原因的。
当初,贾母也是一个琴棋书画、清雅脱俗之人,她曾对湘云这些孙辈说过,自己当女儿时,家里有一个“枕霞阁”,自己则喜欢在里面做一些雅事韵事。而贾敏的聪慧无不与贾母有关,而外孙女黛玉又透露出母亲的灵气,归根结底又要归功于贾母。所以贾母从黛玉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故贾母对黛玉才高看一眼、深爱一层。
当黛玉见到外祖母后,一老一小哭成了泪人。此后贾母给了黛玉充足的照料,她吩咐下人们细心安排黛玉的衣食住行,与贾宝玉的待遇相同。
既如此,贾母后来对黛玉的态度为何会180度大转变呢?
虽说贾府是自己的姥姥家,可毕竟不是自己家,而且林如海肯定在黛玉临行前有所交代,所以黛玉在接下来相处的日子中,已经做好了“处处留心”的准备。可即便如此,黛玉也很难应付得了这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
虽然黛玉处处小心,无奈宝玉是个刺儿头,是个“混世魔王”,所以他经常会去招惹黛玉。一来二去,两人之间的吵吵闹闹是在所难免。第29回,清虚观打平安醮的第二天,林黛玉和宝玉发生了冲突,两人各自在屋里流泪生闷气,贾母在房里也很伤心,忍不住对众人说道: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老太太话里有话,在她力挺下,“宝黛”能长久在一起,这也是她最想看到的结果。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世间的变数实在太多,一向疼爱黛玉的贾母,最后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主要出现在后四十回。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尤其是豪门婚姻,更是背后实力的相匹配。黛玉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薛宝钗,她跟宝钗相比,实力自然甘拜下风。而且元妃省亲之后,贾母一度得不到众人的支持,很多人纷纷站到了王夫人的背后。包括贾政,明明知道林黛玉已经过了十五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却仍以贾宝玉的年纪太小,需要耕读为由推脱,甚至不惜耽误贾环纳妾。而元春更是不喜欢黛玉人前好胜的性格。
贾母为何“见死不救”
“宝黛”相爱后,两人苦乐相守,吵闹相伴,各种不省心也充斥着大观园的宁静。也许正是这份耳鬓厮磨的千锤百炼,才能成就一份真正的爱情吧。别人眼中认定的宝玉是“褓胎孽根”,将来势必“弑父弑君”,但黛玉却始终给他关爱和希望,视为知己。
而作为封建族权代表最高权力的贾母,对这样的“反判”行为很反感,也绝不允许有这样一个“倔姑娘”成为自己的孙儿媳妇。《红楼梦》54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便借说戏文大讲所谓的“掰谎记”,就是针对“移了性情”的林黛玉。当凤姐顺势化解了一场危机之后,戏子告诉贾母新近排了新戏《凤求鸾》时,贾母发了一场无名火。
戏子当时介绍戏文内容时说,金陵宰辅王忠告老还乡,膝下一子上京赶考,在李庄避雨,遇小姐雒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戏子还未说完,贾母便发飙了:“不说了,我猜着了,自然是这要讨雏鸾为妻。”接着又说“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男子,不管是亲是友,便说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没有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还称什么佳人!”
是戏文不好吗,当然不是,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是在针对林黛玉。
当林黛玉病重,郎中把脉后毫无起色之时,贾母一边叫凤姐预备预备,一边仍叹息:“孩子小时候一起玩是常有的,长大了,要知男女有别,不可痴心妄想,才是女孩儿的本分,我才打心里疼她,如果自已有别的想头,我可真的白疼她了!”
旁边无人时,气息微弱的黛玉对紫鹃说的最后一句话却竟是:“妹妹,我在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吧。”
虽然我们都知道宝黛的爱情故事,以为他们两个会终生在一起,但是家长认可的“金玉良缘”却最终占据了优势。留给黛玉的只有幻想。贾母伙同王夫人和凤姐一起,用”调包计“骗了宝玉,让宝钗代替黛玉和宝玉成亲,间接的导致了黛玉的死。
客观来说,林黛玉死的时候,贾母没有去看一眼,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贾母自身问题,贾宝玉之所以这个时候结婚就是为了冲喜,这个时候的贾母已经卧病在床。其次,贾母一直对林黛玉心有愧疚,她明白正是由于自己的安排,才加速了外孙女的死亡。
剧照:林黛玉弥留之际
所以,当贾母看着林黛玉的遗体和被搁置的人参养荣丸时,她的内心是凄惶的,如果自己当初不给两个孩子那么多的希望,可能他们的结局都会被改写。想到这,贾母心如刀绞、老泪纵横。
再看看这首《葬花吟》,或许早已把林黛玉悲戚的一生,作了凄美的解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