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削藩成功已经有案例了 建文帝为何不使用推恩令削藩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建文帝削藩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建文时期的情况看似与汉武帝时期相差无几,但实际上拥有极大的差距。

一,分封制度的不同

西汉时期的分封制度实际上就是裂土封国,诸侯王是诸侯国的主人,可以调动诸侯国内的资源,权力非常大,尤其是几个强大的诸侯国拥有非常庞大的军队,对中央的威胁自然也很大。如齐楚吴三国,其中齐国虽然之后被分为数国,但巅峰时期连城七十余座,实力冠绝诸侯;吴国地处东海,盐业发达,国内大量铜山,并且从朝廷获取铸铜钱的权利,富甲天下实力雄厚,是汉庭的心头之患,也是七国之乱的主力。

明初时期的分封制度并不相同,朱元璋吸取前人教训搞的原创,主要内容就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初的藩王必要时候可以插手地方军务,节制地方军队。

尤其是几大塞王,比如宁王巅峰时期带甲8万兵车六千,燕王朱棣节制兵马也超过10万,但与西汉不同,这些军队是朝廷的兵马,只在必要时刻归藩王节制,明朝藩王的私人军队是三护卫,少则3000人多则19,000人,并且明朝藩王并没有治理地方的权力,否则就是违法。

二,继承制度不同

西汉时期的制度仍然主要沿袭于商周时期,即嫡长子继承,也就是说嫡长子拥有天然的继承优势,而推恩令正是瞄准了这一点。

推恩令确定了非嫡长子也能拥有瓜分诸侯国土地和财富的资格,所以法令一出,等诸侯王过世之后,不用朝廷动手,诸侯王诸子自动就把诸侯国瓜分的干干净净。

明朝宗室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降一等

明朝则不一样,明朝亲王嫡长子是亲王的合法继承人,但亲王其余诸子也会在成年之后自动成为郡王,只比亲王低一等,郡王的嫡长子是郡王的继承人,其余诸子自动成为镇国将军,也就是说嫡长子世袭罔替,其余诸子降一等。而且明朝分封并不裂土封国,实际上并无土地财富可以瓜分,推恩令自然大打折扣。

三,当权者不同,前者雄才大略,后者书生误国

推恩令时期的当权者是汉武帝,武帝雄才大略,气吞山河,推恩令的创作者主父偃也是汉武名臣,精通纵横之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明君加上名臣,所以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在稳定局势的同时削除藩王的势力,推恩令这才推出。

而建文时期的当权者建文皇帝非常稚嫩柔弱,辅佐建文皇帝的黄子澄方孝孺实际只是腐儒,没出过几个正经主意,简直就是书生误国。

明惠宗建文帝

1.在削藩之策刚开始的时候,实际是拿下燕王朱棣最好的时期,可能朱棣有些看不起建文帝,但此时的他对朝廷既无反抗能力,也没有很强的反抗之心,所以面临节制兵马与私兵三护卫接连被调走、北平军政大员被更换、以及朱允銮在北平外不远处布下重兵均表示了默认。

但朱允炆听信黄子澄之言,已经九十九跪就欠一哆嗦了,却放着直接将军不做,反而要先剪其羽翼,周齐代岷四王先后被废被囚,湘王不堪受辱,阖宫自焚,建文和其智囊们爱惜羽毛,认为湘王以死污了他们的名,非但没有收其骨骸厚葬,反而赐其谥号戾,这下燕王朱棣是真明白了,最终选择八百亲兵起兵争天下。

2.即便燕王最终选择起兵并夺下北平,但实际上仍然是九死一生的事,以北平一隅之地对抗朝廷,无异于以卵击石。但不得不说朱棣运气是真好,黄子澄又一次神助攻,推荐李景隆为大帅,统兵数十万,然而李少爷却一再败北,丧师辱国。

明成祖朱棣

3.方孝孺就更不靠谱了,整天搞什么复上古周制和井田制。

4.建文自己很坑,毕竟主意是智囊们所出,但采纳者都是建文自己。而且建文在废除湘王的时候已经背上了杀叔之名,等到燕王起兵之后还假惺惺的说着勿使朕背杀叔之名。

真那么客气为何不直接吩咐切勿伤朕四叔不就完了?结果建文的客气让底下将领难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朱棣的危险,虽然朱棣仍然几次遇险,帐下大将张玉就是在东昌之战中为救朱棣在阵中反复冲锋而战死沙场,让朱棣非常心痛。

四,建文急于求成耐心不足,他也等不起推恩

西汉时期的削藩,是由汉文帝开始,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取得胜利,推恩令虽然好手段,但也很花时间,毕竟需要诸侯王过世之后才能启动分家产的程序。

而建文是个急性子,朱标过世后朱允炆哭的死去活来,朱元璋过世后,朱允炆擦擦眼泪就去谋划削藩,登基不到三个月就废了五叔周王,并将其一家流放蛮荒之地任其自生自灭,要不是周王一家福大命大,愣是没出事,那建文早就背上杀五叔之名了。之后齐王代王岷王湘王先后被废,一年之内废除五王,然后剑指燕王,可见建文削藩之急切。就算推恩令有用,他等得起推恩令?洗洗睡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