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正史上诸葛亮为何没有选择姜维为继承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姜维,字伯约,本来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受到太守马遵的猜忌,迫不得已投降蜀汉。诸葛亮对姜维非常器重,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是“凉州上士”。演义中,诸葛亮将姜维当作继承人来培养,他临终前,将一生所著的兵书、八卦阵都传给了姜维,还传给他诸葛连弩制造之法。可以这么说,演义中的姜维就是诸葛亮的衣钵弟子。
正史上,姜维虽然没有演义中那样受到器重,却是从一个降将,迅速受到诸葛亮重用。可知,在诸葛亮的眼中,姜维是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那么,诸葛亮为何没有选择前途无量的姜维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呢?当时蜀汉众将比较疑惑,在诸葛亮死后20年,世人才知道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姜维虽然受到诸葛亮器重,可是他是一个刚刚投奔不久的降将,资历最浅。这虽然是一个表面原因,是一个很浅显的原因,真正原因如下。
第一,姜维如果在诸葛亮刚去世,掌握兵权,可能“穷兵黩武”,损耗蜀汉有限的国力。
姜维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诸葛亮活着时,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从一个降将迅速成长为蜀汉大将。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是一个方面,姜维也不负众望,和曹魏交战胜多负少。以诸葛亮的军事造诣,五次伐魏,才勉强和曹魏打了一个平手。第五次在五丈原,蜀汉大军和曹魏司马懿大军僵持不下,由于诸葛亮劳累过度,身体太差,最后病逝,蜀汉才不得不退兵。
在诸葛亮去世后,如果继任者是魏延、姜维等好战将领,可能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此时的蜀汉,诸葛亮经过五次北伐,国力消耗殆尽,已经担负不起沉重的北伐战争了。如果姜维此时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却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可能葬送蜀汉大军。
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需要休养生息,需要一个理政人才,而不是一个铁腕统帅。因此,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费祎两个贤臣。这两个贤臣,实行的政策都是发展蜀汉生产,致力于恢复蜀汉国力,尽量避免发生大战。
此时,姜维想要带领大军讨伐曹魏,无奈受制于掌权费祎。每次出征,费祎仅仅给姜维几千人马。试想,几千军队,能干啥?也就骚扰一下曹魏边境而已,不可能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费祎向姜维说道: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汉晋春秋》)
是的,费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自认比诸葛亮差远了。现在,费祎等人只需要保国安民,采取守势,给将来的继承者打下基础,就可以匡扶中原了。
姜维在费祎遇刺后(公元253年),也就是诸葛亮死后19年后,才取得大权,才开始大规模北伐。此时的蜀汉,经过19年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已经恢复了大部分国力。此时的蜀汉,有了和强大的曹魏相抗衡的实力,所以姜维大规模北伐,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事。
第二,姜维如果在诸葛亮刚去世,掌握大权,可能成为类似于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
姜维说到底,是一个军人,想要掌握军权,带兵大战。如果姜维在诸葛亮死后,掌握了兵权,可能和后来的钟会一样,轻易获得大权,迷失自我,狂妄自大,阴谋反叛。诸葛亮在临终前,为什么将兵权交给长史杨仪,而不是大将魏延和姜维,就是怕魏延和姜维尾大不掉,反客为主。
如果姜维过早地掌握了蜀汉兵权,很可能成为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轻则架空后主刘禅,重则取而代之。而在过了19年后,慢慢培养了姜维对蜀汉的归属感,培养了他对蜀汉的忠诚。这样,从公元228年姜维归顺蜀汉,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过了6年,他认可了蜀汉,到了公元253年,又过了19年,加深了姜维对蜀汉的归属感,把它当作自己真正的家。
此时的姜维,和蜀汉融于一体,无论你怎么引诱,他也是不会反叛的了。姜维也真心将后主刘禅当作皇帝,即使掌握大权,也不会架空皇帝,成为曹操第二了。如东吴重臣诸葛谨之子诸葛恪,掌握东吴大权之后,轻率北伐,遭到新城惨败。他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架空皇帝,嚣张跋扈,成为权臣,结局为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