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姜维真的是诸葛亮最优秀的接班人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姜维的父亲姜囧,本来是曹魏天水功曹,在和少数民族的战斗中阵亡,是一个烈士。姜维因为父亲为国捐躯,被朝廷赐官。可是姜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却归顺了蜀汉。不管什么原因,姜维都属于第二次投主,不是从一而终的。
姜维的父亲姜囧是为国尽忠的英雄,而姜维就有叛敌的嫌疑了。虽然曹丕篡夺东汉江山,是汉贼,而姜维还怀念汉王朝,以汉朝忠臣自居,自认为是正义的。实际上,姜维在出仕时,就是曹魏了,严格来说,他就是曹魏的臣子了。因此,姜维改投蜀汉,就是不忠。
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三国志》)
姜维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为国捐躯,因此他是一个孤儿,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在归顺诸葛亮不久,恰逢马谡大意失街亭,蜀军撤退。此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好多归顺蜀汉的官员都没有随着诸葛亮撤回蜀汉,而是“坚守”城池,在曹真大军到来之时,重新回归曹魏。
然而,姜维的选择却是出人意料的。他的母亲当时在冀县,姜维在蜀军中,和曹魏对战。在蜀军撤退时姜维的母亲给姜维写信,大意为让姜维回去,留在魏国。而姜维却没有管自己的母亲,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杂记》)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姜维认为自己有远大志向,不应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不会回去的。姜维竟然拒绝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召唤,跟随“恩师”诸葛亮,去了蜀汉。
三国时期,有一个大孝子,恰恰和姜维相反,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他选择了“孝”,离开了刘备,回到了母亲身边。他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世人都在感慨徐庶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也对他在母亲被曹操擒获后,追随母亲而去的孝心表示同情。徐庶无疑是一个大孝子,而姜维却是一个“不孝之人”。他为了所谓的远大志向,抛弃了养育自己的母亲,被世人所不齿。
那么,姜维这样一个“不忠不孝”的人,为什么被认为是诸葛亮最优秀的接班人呢?
那是因为姜维在诸葛亮死后30年,一直都在坚持着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即使公元263年蜀汉被灭,姜维还在为恢复蜀汉而努力着,离间钟会和邓艾两人,使其互相残杀,最后以身殉国。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北伐最积极人是谁,肯定不是后主刘禅,估计得票最多的就是姜维了。他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一共十一次讨伐曹魏,分别如下:
第一次:延熙三年(240年),姜维率军攻打陇西。
第二次:延熙七年(244年),姜维和费祎等率军前去汉中支援王平,打败曹爽。
第三次: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出兵接应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
第四次: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
第五次: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维率军攻打西平,俘虏魏将郭循。
第六次:延熙十六年(253年),姜维率领数万人围攻南安,粮耗尽退军。
第七次: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率军出陇西,击杀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
第八次:延熙十八年(255年)夏,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人出狄道,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
第九次: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自贬为后将军。
第十次: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率领大军出骆谷,不克而还。
第十一次: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退守沓中。
以上就是姜维和曹魏的十一次战事,具体战绩为: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姜维虽然没有彻底消灭曹魏,也没取得太大的战果,却是胜多败少,消耗了曹魏有生力量,延缓了蜀汉灭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