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和李善长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朱元璋称帝23年后,即公元1390年,他为何忽然下旨杀掉了李善长?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其中有1条主要原因,而此原因暗藏了明朝灭亡的根由。
首先,我们要知道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一直是非常好的,自朱元璋参军初期,李善长就跟随其左右。根据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册封李善长的诏书中来看,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自己的萧何,足见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之重要。
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生死之交。在战争时期,李善长主要在后方为朱元璋驻守根据地和负责征调粮草物资、人事考察、安抚百姓等后勤工作。这件工作,虽然看起来没有前线的将帅风光,但却是朱元璋最信赖的人才能干的事。因此,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犹如刘邦和萧何、曹操和荀彧。
当然李善长除了负责这些工作外,他还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尤其是重大事情的决策问题。也正因此,在朱元璋称帝后封赏百官时,李善长被封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可谓是百官之首,位极人臣。
后来,朱元璋因猜忌之心,冤杀了许多开国功臣,包括大名鼎鼎的刘伯温都为了保命选择了退隐。唯独李善长依然身居高官,却安然无恙。想来,朱元璋对其是多么信任和器重。但是事情的蹊跷之处就在于,朱元璋一直信任和重用李善长,为何后来却不信任了,要杀掉他呢?什么原因呢?
罪名是谋反,参与了胡惟庸谋反。
谋反罪历来都很严重,为历代帝王所不能容忍,因此李善长本人被赐死的同时,除了长子李祺因为是朱元璋的女婿逃过一劫,全家70多口全部遇难。
那么李善长真的参与谋反了吗?这事极其可疑,原因有3点:
第1点是胡惟庸谋反案发生在公元1380年的正月,而李善长被杀则是公元1390年的5月。前后相差10年时间。若李善长为胡惟庸谋反的同谋,为何当时不处理呢?反而要过10年才想起来处理呢?
第2点是李善长谋反的动机不足,李善长聪明过人,在朝堂长袖善舞,深通政略,应该比谁都清楚谋反意味着什么。如果他真想做皇帝,那么应该在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自立山头,何必要辅佐朱元璋呢?如今朱元璋已经做了皇帝,天下已经太平了十多年,这时候去搞谋反,不是自找死路吗?
第3点是说李善长助胡惟庸谋反篡位,这个罪名更加立不住,原因是李善长在朱元璋这里已经贵为左丞相位极人臣,儿子也作了驸马爷,能得的好处基本都得到了。那么帮助胡惟庸做皇帝,就算侥幸成功,胡惟庸到时候也不过封他个左丞相。既然谋反和不谋反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又何必提着脑袋去冒风险呢?
也正因此,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动机,也没有谋反的必要。所以他被杀后,有一个小官就针对此事,给朱元璋上了一道折子,为李善长鸣冤叫屈。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定是龙颜不悦一怒之下斩了那小官,但结果很可疑,朱元璋不但没有发怒,反而也没有处理那小官,总之闭口不提此事,闭着眼装糊涂,什么也没做。
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其实很简单,他也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知道李善长没有谋反。那么李善长被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事得从明朝建国之初的朝廷体制说起,明朝初建,明随元制,也就是诸多制度还沿用的是元帝国的制度。
最开始,朱元璋为了此事,专门找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谈过一次话,谈话的主题就是如何对朝廷的有关制度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其实就是4个朝廷官职:以中书省为帝国最高行政机构的左丞相、右丞相、左右平章政事。不过左右平章政事基本没什么权力,大权都在左右丞相手中握着。
而当时的明帝国的左丞相是李善长,而右丞相是徐达。如果徐达在朝,那么左右丞相,还能互相牵制,问题是明帝国前期还有诸多零碎战事没有彻底完成,所以身为右丞相的徐达长期在前线带兵打仗,并不在朝。那么朝中大权就落在了李善长一人身上,这样问题就严重了。
即便李善长功劳很大,朱元璋也不愿看到李善长独揽大权的局面出现,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分化、弱化甚至削弱皇帝的权力,一家独大终成权臣,如此就算不能威胁到朱元璋,也会威胁到朱元璋的后代,简单来说这对朱明江山就是一个炸弹,什么时候爆炸不知道。
因此,当朱元璋挑明这个威胁的时候,并且想让刘伯温来做丞相的时候,刘伯温何其聪明,既然李善长如此忠心的开国元勋都会受到猜忌,他又岂能逃脱李善长的命运,因此一口就婉拒了朱元璋。
不过朱元璋在这次会谈中,主动提到了三个丞相人选:一个是杨宪,一个是王广洋,还有一个是胡惟庸。
但刘伯温都觉得这三人胜任不了丞相一职,各有问题,比如杨宪有宰相之才,无宰相之量。再比如王广洋比杨宪更糟。胡惟庸则被刘伯温认为莽撞,担任丞相后果会更坏。
可是后来,这三人还是得到朱元璋的阶段性重用?为何呢?根本原因是这三人政治资历浅,比能力强威望高的李善长要容易控制。接着,朱元璋逐步把李善长和徐达转移出了中书省,先后进入中书省的就是杨宪、王广洋和胡惟庸,不过这三人的结局都不怎么好,跟李善长一样,都被朱元璋判了死刑杀掉。
那么朱元璋为何费尽心机、大费周折要杀这些人?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足理由废除中书省。
中书省废除,丞相之职位则不存在。
李善长被杀表面上看是受到胡惟庸谋反案牵连,但实际上是因为李善长是大明中书省的首相,也是名相,是中书省丞相的代表。杀他,是为了彻底断绝人们对中书省丞相之职的幻想。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后,还专门告诫后世子孙,若做皇帝,不准设丞相,若有大臣提此建议,则以凌迟处死。
凌迟之刑,是用在谋反等罪上的,提议设个丞相也要担此大罪,可见朱元璋在内心深处是多么讨厌丞相这个职位,多么讨厌皇帝的权力被丞相分化。说到底,朱元璋此为的终极目的,就是进一步集权,把权力牢牢死死地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可是朱元璋废除中书省,集权于皇帝一人之手,就确保江山永固了吗?没有,问题还是出在中书省上。
以前中书省存在的时候,有丞相为首的官僚队伍,这个官僚队伍虽然分化了皇帝的部分权力,但他们也把自己当半个帝国的主人,因此,他们为帝国服务的心态不是打工,而是以小股东的身份在为自己的公司打拼。
可是中书省废除后,相当于国务总理的丞相和皇帝集于一身,大臣们成了彻彻底底的打工仔。那么好了,既然帝国是皇帝一人的,我们只管拿自己的工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了,何必那么卖命呢?如此境况,到了明朝末期的时候表现极其明显,李自成的起义军气势汹汹杀来的时候,满朝文武家里是要钱有钱要兵有兵的,可是一个个都像旁观者一样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皇帝自己急,管你呢,这是你的江山!而这就是朱元璋称帝23年后,借杀李善长等人废掉中书省后的后果,虽然他成功实现了短期的皇帝集权,但却为帝国埋下了灭亡的祸根。由此也反过来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秦汉一直延续到元朝,经过历史检验的宰相制度还是有其合理性。(文/说历史的女人·风满楼)
参考资料《明史·李善长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