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他的人生有哪些丰富的经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您走进张仪的故事。

张仪是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是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事迹,可以说许多都家喻户晓。他凭借如簧的巧舌和过人的胆识,开创了与苏秦"合纵"理念相对应的"连横"学说,主张"以横破纵"。张仪主张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苏秦所建立的六国抗秦联盟。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并为秦国争取到了许多的利益,于是地位尊崇,被封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国君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得远走魏国,并担任了魏国相国,不久去世。那么,《史记》对张仪这样一个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人有何评价呢?

张仪本是魏国人,"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年轻时,他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辩论、游说的学问,而苏秦则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学成之后,二人分头前往各国施展自己的才学。

张仪先是到了楚国,"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张仪和楚国的相国饮酒时,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他门下的人都说,张仪又贫穷又品行低劣,一定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人们将张仪抓起来,打了数百大板,但张仪一直不承认,众人只好将其释放。

回到家,张仪的妻子责怪他说:"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意即,要是张仪当年不去学习辩论游说,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但张仪不以为然,反而开玩笑地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子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张仪云淡风轻地回答道:"足矣。"

张仪出师不利,苏秦则虽然一开始不顺利,但渐渐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奉命出使赵国。但苏秦害怕秦国会趁着他商谈合纵大事时贸然出兵,坏了好事,便想到让张仪前往秦国,稳住秦君。于是苏秦派人引诱张仪前往赵国见自己,又故意闭门不见,激怒张仪。

苏秦的计策果然成功,张仪被激怒后,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痛击赵国的国家投奔,秦国作为西边的"虎狼之国",成为了张仪的首选。苏秦见张仪去往秦国,对手下说道:"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于是在苏秦派去的人一路隐藏身份护送和帮助之下,张仪得以面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安顿好后,苏秦派去的人向他辞别,这才说出是苏秦"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张仪在秦国做了相后,便写了一道檄文给当年羞辱他的楚相道:"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这番气势汹汹的豪言,可谓张仪向曾经结下仇怨的楚相的一次正式宣战,不久,张仪便得到了机会。

秦国想要征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联盟,双方合力的话秦国占不到便宜,于是秦王派出张仪面见楚王。见到楚王后,张仪说道:"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贪图小利,听说和齐绝交就能换来六百里土地,便欣然接受,并将楚国相印赏赐给张仪。为了向秦国表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楚王甚至派人前去辱骂齐王。

然而,楚国与齐国绝交后,秦国马上就和齐国组成了联盟,楚国则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时,张仪则装傻道:"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原本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王当然是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没了齐国作为盟友,楚军被秦军痛击而大败。

这之后,张仪又四处奔走,将各国的合纵破坏,改为各自和秦国交好的连横。然而,在张仪成功游说诸国,准备回到秦国的途中,秦惠王去世了,新登基的秦武王听从大臣们对张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的评论,不愿重用他。

张仪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辙,只好回到祖国魏国,并于一年后去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他认为张仪所作所为超过苏秦,实在称得上是阴险狡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