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是谁?是郭子仪吗

李光弼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虽然世人更熟悉郭子仪,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确实是李光弼,李光弼一直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其军事才能在当时是最强的。收复常山郡、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和击败袁晁等都是李光弼的战功,所以《新唐书》中说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李光弼曾是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部下,当时王忠嗣就很看重李光弼,认为“光弼必居我位”。后来王忠嗣被李林甫陷害致死,而李光弼在749年被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为朔方副节度使,本来李光弼是很感激安思顺的,但后来安思顺想拉拢李光弼,于是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光弼,李光弼知道后就托病辞官回了家。后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认为李光弼是个人才,就上表给李隆基,把李光弼召回了长安。

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造反,李隆基急需军事将领,郭子仪就把李光弼推荐给了李隆基,李光弼成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也就是实际上的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指挥的第一次战斗就是收复常山郡。李光弼带领5000名朔方军攻打常山,俘虏史思义,在史思义的建议下,李光弼兵分四路对阵史思明的两万骑兵,出奇制胜,叛军损失很大。常山郡基本被收复。之后李光弼和郭子仪领兵取得了嘉山之战的胜利,河北大部分地区被收复。

虽然李光弼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长安还是陷落在即,李隆基出逃四川,长安城不久陷落。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拜李光弼和郭子仪为相,授尚书之职,仍领节度使之职。李光弼奉命镇守太原,以阻击叛军。757年正月,太原之战正式开始,史思明领兵十万进攻太原,想在太原开一道口子然后进军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的士兵加起来还没有一万,士兵们未战先怯,想修筑防御工事消极避战。李光弼则认为临时抱佛脚根本行不通,还不如一面积极防御,一面选择性进攻。当时李光弼让一部人士兵在城墙上安装石炮攻击叛军,又让另一部分士兵挖地道直接通往叛军大营。一下子斩杀了一万多叛军。而且,当时的叛军出现内乱,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史思明带领一小部分兵退回到范阳,剩下大部分士兵对阵李光弼,被李光弼组织精兵斩杀了七万余级。太原之战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同时为大唐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

但在759年的相州之战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领20万大军攻打史思明的五万大军,却因为唐军没有统一指挥而只是有一个宦官鱼朝恩来监督,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把战败原因归于郭子仪,郭子仪的兵权被收回。李光弼接替了郭子仪的职位:朔方节度使和天下兵马副元帅。成为平叛的最主要将领,在接下来的河阳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最大程度牵制住了史思明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李光弼的部下李抱玉、仆固怀恩等都有出色的表现。

随着李光弼战功的不断累积,宦官鱼朝恩开始担心李光弼功劳过大压自己一头,所以处处使绊子,在接下来的邙山之战中,因为鱼朝恩和仆固怀恩的怀私,致使唐军大败,不过这一次唐肃宗倒还是比较理智,并没有问责李光弼。李光弼得以继续领兵平叛。之后又击败袁晁,终于在763年,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李光弼自安史之乱开始一直战斗到安史之乱结束,无愧于“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评价。但郭子仪被弃用、来瑱被诬陷致死等事件让李光弼彻底怕了宦官,所以在安史之乱之后,李光弼退守徐州,不管唐代宗怎么召见他、需要他,他就是不敢前去面见皇帝。这虽然是李光弼在消极的保命,但另一方面在别人看来就是拥兵自重,即便是他曾经的老部下,也这么认为他而不再敬重他,这让他郁郁寡欢,764年就病逝了,时年57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