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四千为什么要痛骂刘备?他到底有多窝囊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瞻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生辉煌无比,虽没有统一三国,但是也是鞠躬尽瘁了,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按理说诸葛亮的儿子也应该遗传诸葛亮的优良传统的,但可惜的是,他的本事比诸葛亮差多了。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死的时候,他才八岁,但是也继承了诸葛亮武乡侯的爵位,诸葛瞻由于他父亲的光辉,很顺利的就进入的蜀汉的高层。

但是换句话说,诸葛瞻是一直生活在诸葛亮的身影下的,这对他而言不是一件好事情,由于父辈太强了,做为孩子如果有一点做的不好的地方,都会被人说闲话的。

所以起点太高也是不利于发展的,首先就是经验不足,大家想想,诸葛亮达到现在这个高度是经历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硬仗的,所以大家对诸葛瞻也抱有很大的期待,可是最终他还是毁在了自己的年轻上。

公年263年,钟会在外边牵制住了姜维,而邓艾则立即袭击阴平,成功后成都市失去天然屏障,全部蜀汉深陷焦虑,诸葛瞻出去应战邓艾,关乎蜀汉的最后一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诸葛瞻出生

在263年,司马昭启动了最后的灭蜀之战。结果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诸葛瞻率领七万之众,最终不敌邓艾的几千兵马,绵竹被破,直接导致了成都被围,刘禅投降,蜀国灭亡。这里有疑问的?诸葛瞻这么多兵马,就算耗也把邓艾耗死的,为何这么轻而易举的的就被击败了。我觉得有下面几点:

邓艾的部队虽然少,但是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十足,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精 将不在勇而在谋”。

据《魏书·邓艾传》记述:

艾自阴平修为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安全通道,做作桥阁。山高谷深,至关艰难险阻,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继而下。官兵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被邓艾用这般凶险的方法对敌,由此可见邓艾的信心是有多足的。

诸葛亮传人:姜维据《三国志》记述,曹军手下有人觉得此役不好打,千万不可随便发兵,曰"贼未可击"。而邓艾则大幅气愤,讲到:"生死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为何不可之有。”

这句话可以看出邓艾的决心是有多大,心中就是与蜀汉背水一战的念头。不过就算邓艾率领的兵马都是百战之师,可是诸葛瞻可是以逸待劳呀,却非常意外的败了。

第一,单单从诸葛瞻与邓艾的能力看来,诸葛瞻的实力是远在邓艾之下的,诸葛瞻做到现在的职位都是托了他父亲诸葛亮的福气,并且在这场大战之前并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也就是说他只能纸上谈兵。

但就是这唯一的一次战役,就把自己和蜀国给一起坑了进去,对战的时候盲目跟风出击,中了邓艾的计谋,大败而退。

《三国演义》曾那样记述:

愿皇上尽发成都市之兵,与臣(诸葛瞻)领去, 决一死战。后主即拨成 都兵将七万与瞻。

可以看到诸葛瞻的兵力是很足的,可以说守好绵竹是非常简单的,一方面有自己的轻敌,还有就是自己没经验。

诸葛瞻领兵

而他面对的邓艾可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一个人,让一个没什么作战经验的人,去抵抗一个战斗阅历丰富,谋略能力强劲的人,这最后的下场,难道不是高下立判吗。

第二,当时诸葛瞻的兵马号称七万,可是战斗能力并不强,这些兵马都是没有经历过什么战役的新兵蛋子,因此说,只是蜀汉的一个杂牌军,并没什么真实的战斗能力。除开军队的整体实力不高,蜀汉本身的腐败问题也间接性的造成了绵竹对决的不成功。

邓艾偷渡阴平

在诸葛瞻深陷敌军重围的时候,身旁的人都劝他赶紧退守成都,可是他就说了一句话:"吾内难消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遵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讲完后就自杀了。

这句话是说自己不能除去黄皓这奸佞小人,也阻止不了姜维北伐徒耗国力,自己连绵竹都受不了,我还有何颜面回成都。

大家来仔细观察诸葛瞻临死前这一番话,实际上他是在破口大骂刘备,为什么呢?因为刘备选了一个这么差劲的继承人,黄皓是个佞臣,每个人都了解,可刘禅却不清楚,对他十分信任,在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就对刘禅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以。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亲小人的刘禅

之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劝诫刘禅"亲小人儿,远贤臣。"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劝诫,可刘禅还是继续信任黄皓,说明刘禅确实不行,也就是说刘备选继承人的眼光也有有问题的。

诸葛瞻临终前的话里我们知道,他是想除掉黄皓的,实际上就是说刘禅亲密接触小人,杜绝贤才,也就是说暗指刘备用人不当,大家觉得呢?

最后诸葛瞻终究是太过年轻了,让诸葛亮的光辉业绩蒙上一层乌云,诸葛瞻在邓艾这类老油条面前,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可叹诸葛亮一世英名,他儿子只落得个自尽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