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怡亲王胤祥是什么人?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一个对于雍正来说极为重要的人撒手人寰,年仅44岁,平常很少情感外露的世宗皇帝却对此人之死悲痛不已。想必有熟悉清史的朋友们此时大概已经猜到了这个人的身份,没错,他就是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帝同父异母弟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
在雍正所有的兄弟之中,数这位十三弟与他最为亲近,就连一母所出的十四弟胤禵都跟胤祥没法比,雍正继位后,一直惦记着这位从小一块长大的十三弟,所以甘愿为其破了五次例,这在整个清朝史册上都算是极为辉煌的一笔,不论生前身后,胤祥及其家人都享受到了极高的待遇。那么具体究竟是什么原因可以让他受到雍正的如此重用呢?首先我们要从胤祥的少年时代开始讲起。康熙的另眼相待
公元1686年,胤祥出生,其生母是时为庶妃的章佳氏,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妃嫔也是十分众多,所以居于中间的胤祥出生,起初并没有引起康熙的注意,直到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胤祥13岁时,康熙渐渐地发现这个孩子的天赋极高,学什么都很快,于是便开始对其重视起来,从1698年到1708年的10年之间,但凡是康熙外出,必然会带领十三阿哥胤祥,由此可见在康熙的眼中,还是非常待见这个儿子的,并没有因为他生母的身份而对其产生偏见。
说到失宠,很多人会说这个词只会出现在那些原来很受宠的妃子身上,其实不然,作为皇帝的儿子,失去了父亲的疼爱,不也正是失宠之意吗?而胤祥真正的失宠则发生在1708年九月(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一事上,而胤祥因此事波及,从此时到1722年康熙去世之前再也没有受到重用,在1708年以后,康熙也曾外出狩猎,诸皇子以“轮流”的方式陪圣驾出行,但无论怎么排,胤祥都是被排除在外的那个人,直到现在,胤祥为何失宠都是一个谜,但终康熙一生,都未曾封胤祥半个爵位,就连比他小的胤禵都在1709年被封过贝子,在康熙时期的胤祥真可谓经历了人生当中的大起大落。
1722年11月,69岁的康熙驾崩,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位为帝。就在康熙驾崩后的第二天,雍正在什么事情都还没处理的情况下,先来了一个让众人都十分诧异的举动,直封十三弟胤祥为和硕怡亲王,要知道在康熙朝,胤祥是一个连贝子衔都没有的皇子,现在直接连跳四级(贝子、贝勒、郡王),在有清一代都时独一无二的,足以见得雍正其的看重,这是他为胤祥所破的第一次例。
不仅如此,在雍正继位之初,不仅追封自己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为孝恭仁皇后,而且还将胤祥的生母庶妃(没有名号)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又是连跨三级),并且还本被该在先皇景陵妃园寝中的胤祥之母迁到了景陵地宫之中,和康熙的棺椁共处一室,这在雍正之前的祖制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皇贵妃可以陪葬地宫的说法,雍正为胤祥开了此先例,也是他为胤祥破的第二例。朕弟怡贤亲王,天资高卓,颖悟绝伦。如礼乐射御书数之属,一经肄习,无不精妙入神,为人所莫及。而王自谦学力不充,总未存稿。是以王仙逝后,邸中竟无留存者”。
1730年(雍正八年),雍正在一年之内为胤祥又破了三次例。年初,因怡亲王功勋卓著,故在原来亲王基础上加封其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这也是继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后的第九位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之权原为纪念开国功臣,但雍正自此为后来的三个铁帽子王开创了理论基础,所以也算破例之一;同年五月,胤祥去世,雍正深感悲戚,特命将其名由“允”(胤禛继位后,避皇帝讳)改回了“胤”,这在整个清朝都是唯一的一例,并且在同一年,由胤祥之死引发的灵感,雍正命人建造“贤良祠”,用来祭祀有功之臣,胤祥因功居于99位中的首位,此为第五次破例。
之所以能让雍正对胤祥如此看重,并不单单是兄弟情深那么简单,经过对《清世宗实录》、《清圣祖实录》的研究发现,除了兄弟情深之外,胤祥受重用的原因主要还有以下三点:
第一,文武全才。胤祥虽然打小体弱多病,并且英年早逝,但丝毫不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才华施展,不论在琴棋书画,或者是十八般武艺,胤祥都样样精通,尤其是书法,胤祥和四哥雍正都十分乐于此道,所以正是因为这种志趣相投、心心相惜,二人的关系才会一直那么笃厚。
第二,阅历、心性的磨练。虽然在康熙时期的胤祥,体会到了从天上狠狠摔倒了地上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打击,磨练了他的心性和阅历,在14年的失宠生活中,他可以远离纷争,静心地想一些该想的事情,1722年的越级起用,胤祥将十几年来所积攒的心得和阅历得以尽情的释放,在雍正看来,他的这位好兄弟好帮手压根不像一个从未参与协理朝政的人,这也为其后来帮助雍正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淡泊如水,与世无争。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从胤祥出生起,他就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父皇的格外疼爱没有让他对储君之位有过非分之想,十几年的失宠也没有让他颓废放弃,兄长的无限重用也没有让他产生谋逆之心,这在生性多疑的雍正眼里,不正是最合适最需要的最佳人选吗?所以,胤祥以他超然洒脱的真心,换来了自己和家人的永享太平,令我们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