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诸葛亮实力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到诸葛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多是“三顾茅庐”,继而对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故事也都耳熟能详。
其实,正史资料关于诸葛亮的记载远没有《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么神奇。比如《三国志》对“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而这里的“三”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词,不一定是指“三次”。史家之所以如此简单地描述“三顾茅庐”,可能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并没有值得细写的曲折故事情节。
《隆中对》曾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被后人学习和传颂,其实东吴的鲁肃和周瑜也为孙权父兄建议过相似的方略,这与当时天下已被分割殆尽,只有偏僻的西蜀有文章可做是密不可分的。
诸葛亮在刚刚出道时只是个“谋士”,并没有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确实主动请缨到东吴游说过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到达东吴后只是对孙权慷慨陈词了一番,坚定了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决心,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借东风”。至于“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等奇谋则都是出自周瑜。
所以,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功劳就是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建立。诸葛亮也因此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军师中郎将”,不过这只是个品级不高的“杂号”职位,和“军师”相差甚远。
刘备立足荆州之后才开始按照诸葛亮规划的方略进军西川,但负责军事进攻的事务则交给了新来的军师庞统。诸葛亮被安排在大后方筹集运输粮草,“使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刘备夺取西蜀后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虽然开始有了军事实权,但主要还是粮草供应等后勤事宜,刘备外出时还是常常让诸葛亮镇守成都。刘备后来与曹操在汉中(今属陕西)进行关乎存亡的关键一战,刘备带着投靠不久的军师法正一同前往,仍旧没有带诸葛亮。
刘备很有“识人”的才能,为什么作战却从不带“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上前线呢?因为刘备认为诸葛亮为人持重,擅长内政却不善机变。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中原大都无功而返,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后世对诸葛亮数次伐魏也颇有争议,《三国志》对诸葛亮就有“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论述。
客观地讲,诸葛亮用兵比较稳妥,习惯步步为营而很少出奇兵。数次北伐虽无大功,却也小有成果。因此,综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只能给予“合格”评价,绝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奇。即使这样,诸葛亮仍能流芳百世,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诸葛亮不负托孤重任的千古道义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诸葛亮为报答刘备托孤的知遇之恩,工作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以一己之力强力支撑着蜀汉政权。为了刘备的遗愿,诸葛亮不辞辛劳地数次亲率汉军北伐中原,最终积劳成疾而病死在北伐途中。
诸葛亮在蜀汉执政十几年,虽大权力在握但从未产生过不臣之心,始终心无旁骛,一心为公,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秋楷模。
其次是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能力非常出色。初在荆州不仅把征收赋税和调运粮草事宜办理得井井有条,还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进入西川后,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不仅使落后的西蜀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还使得蜀汉朝廷政治清明,官吏皆怀自励之心,奸恶小人无藏身处,社会风清气正,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大力提拔了蒋琬、费祎、郭攸之、董允、向宠等一大批忠良之士,这对维护蜀汉政权至关重要。
最后是诸葛亮在治理少数民族事务上也政绩斐然。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割据西南的少数民族,在平定之后对其实施了一系列的安抚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稳定了西南的局势。
正是由于诸葛亮有以上四方面才能和贡献,即使避开其军事才能不谈,也足以让诸葛亮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