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抓鳌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5岁的康熙像往常一样召见权臣鳌拜。
但当鳌拜踏入宫中的那一刻,原本陪伴康熙练习布库(一种摔跤运动)的一群少年突然群起而攻之,鳌拜这个满洲第一勇士,就这样阴沟里翻船,被一群孩子五花大绑。
于是有些人就提出疑问,面对鳌拜这样的强敌,康熙为什么不找大内高手出阵,却用一群小孩子呢?
有这样的疑问,可见不靠谱的影视剧真的害人不浅。
大内高手,这个频频出现于古装剧,尤其是清宫剧中的名词,总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这些影视剧中,宫中的侍卫有许多都身怀绝技他们身轻如燕,来去无踪,出手迅猛,再强的敌人都能一击必杀。有这样一群人,自然可保皇帝无虞。
可是,真实的历史上哪有这种人啊!大家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谁能真的飞檐走壁,武功如神?实际上,大内根本没有什么高手,侍卫们的人数之少、战斗力之低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很多人可能认为,宫中的侍卫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不然怎么保证皇帝的安全呢?
要真是有个万八千人,倒真的可以好中选优挑一批高手出来了,但实际上京师戍卫力量虽然庞大,几万军队却大多集中在九门提督、顺天府尹和京郊几个大营中,在宫中的侍卫数量非常有限。
按照定额,御前侍卫加乾清门侍卫总共也就五六百人(头等侍卫60人、二等侍卫150人、三等侍卫270人、蓝翎侍卫90人,还有若干宗室侍卫),其他还有一些粘杆处(在雍正之前就是抓鸟抓虫的)、上驷院(管马的)、养鹰狗处(养鹰养狗的)、善扑营(玩摔跤的)、武备院(宫廷武器装备部)等等。
关于御前侍卫,有一个必须要满足的要求,就是要求选拔隶属于上三旗的子弟。满清八旗之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归皇帝亲掌,地位高于其他五旗。
虽说清朝标榜自己马上得天下,但承平日久,虽然没有晚清时那么差,八旗贵胄也已经向飞鹰走马的纨绔子弟过渡了,尤其是地位更崇高的上三旗,几乎不用亲冒矢石,估计身体退化也是最严重的。说他们是高手,其实真的夸大其词了。
一般情况,侍卫们只要求出身过硬,长相端正,这些公子哥们就进入皇宫担任一段时间侍卫镀个金,随后出宫飞黄腾达了。
所以,康熙想擒拿鳌拜,用原本的侍卫是不太靠谱的。况且鳌拜把持朝政多年,宫中的侍卫早就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用来监视康熙的一举一动。
作为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皇帝,想要分清侍卫中谁是鳌拜的人非常困难,一旦选错了人暴露消息,非但抓不住鳌拜,还可能让康熙本人面临危险,这是断断不能做的。
因此,康熙选择启用新人。在采取最终行动之前,他将原本已经外放为吏部右侍郎的亲信索额图,召回宫中重新担任一等侍卫,这个动作就是要尽可能地在重要岗位上安插自己的人,保证人员调动顺畅。
索额图为康熙谋划,在八旗勋贵之中选拔了一批精壮青年,以陪康熙摔跤的名义进入宫中,这也就是“善扑营”的由来。因为这些人此前并没有在各个衙门担任任何职务,所以基本不太可能被鳌拜收买。
而康熙表现出自己沉迷摔跤,也能让鳌拜认为自己贪图玩乐,从而放松警惕,更加肆无忌惮地独揽大权,这是一个麻痹敌人的高招!
一群小孩子当然没有太强大的战斗力,但说白了他们和御前侍卫们的出身相仿,身手也真未必差到哪里去。
再加上整天练习摔跤,别的本事或许没什么提升,但近身擒拿的本领可谓与日俱增。让他们抓个人,手到擒来。
而鳌拜这边就正好相反。
早年,鳌拜跟随皇太极东征西战,获“巴图鲁”(满语勇士)称号。皇太极驾崩后,鳌拜力保皇子登基,与多尔衮爆发矛盾,几次被多尔衮陷害差点丧命,这也是后来顺治任命他当辅政大臣的原因之一,鳌拜在政治上站对了队。
在清军入关过程中,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多尔衮死后,顺治独掌大权,最终在临终前将其定为四辅臣之一。
虽然四大辅臣中鳌拜排名末尾,但他还是以其手段,拉拢遏必隆、逼退索尼、诛杀苏克萨哈,成为朝堂上说一不二的人物。
一个志得意满的权臣,这么多大风大浪经历过来了,又怎么会把小皇帝的摔跤玩伴放在眼里呢?
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乱拳打死老师傅。当一群长期训练的摔跤小子猝不及防地蜂拥而上,鳌拜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是难以脱身了。康熙用他们,正是要让鳌拜没有防备,以达到一击必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