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年都有哪些传说?

年”又名“夕”,在远古时期可是一种食人恶兽,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5000年的灿烂文明史中,传统节日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春节让国人最看重。每当除夕之夜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吃年饭,贴春联,燃爆竹,在灯火通明中守更待岁,过上一个团圆祥和的“年”,期待来年有一个火红的好日子。

在大多数华人的眼里,过年象征着团圆和喜庆,是维系亲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日子。但其实,这个“年”在古代老百姓那里,却是极不受欢迎的。

在古代老百姓眼里,“年”是一个恶兽。许多传说,都与这个恶兽有关。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传说。

传说一:上古时期,在人类活动和聚居的区域,出现了一种名叫“年”的恶兽,其相貌凶恶怪异,嗜血残忍。不是捕食其他禽兽,就是吃人伤人。而且这个“年兽”外出活动很有规律,平时一直蛰伏在深不见底的海洋中,只在每年的最后一晚出来觅食,待第二天破晓时分才返回大海。

百姓们深受其害,谈“年”变色,纷纷将这一天叫做“年关”。人们为躲避“年兽”的侵扰,每到年关时,都要将圈养的牲畜隐藏起来,所有人纷纷关门闭户,躲起来吃“年夜饭”。同时,在吃饭之前,给神灵供上丰盛的祭品,保佑一家人平安度过年关。

晚饭后,全家人燃起一堆篝火,围坐在火塘旁边彻夜不眠,相互壮胆。

第二天黎明时分,家家户户还要燃放爆竹,在驱赶“年兽”的同时,相互庆祝,又平安度过了一个年关。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驱赶“年兽”时要燃放爆竹呢?这就和第二个传说有关了。

传说二:太古时期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是一只长着独角的野兽,它貌如狮子,有着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异常凶猛,专食人兽。其出没日期也是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晚上,从海里钻出来,逢人便吃,遇兽即食,很难有活物逃出它的血盆大口。

有一年,正当某个村的村民们扶老携幼,准备着离开村子,上山避祸时,村里却来了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乞丐。众人只顾逃命,根本没人搭理这个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心生怜悯,给了这位乞丐老人一些吃食,劝他赶快逃命。

但让人奇怪的是,这位老乞丐执意不走,一定要为老婆婆守家。人们见他态度异常坚决,也只好由他去了。

当天晚上,“年兽”恶狠狠地闯进村子。那时,整个村子已是一片寂静,杳无人烟,只剩村东头的一家人还点着灯。当“年兽”准备捕食这唯一剩下之人时,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顿时吓得落荒而逃。

从此以后,人们便知道,原来“年兽”害怕爆竹。于是,每到年关,人们就不再上山躲避,而是家家燃放爆竹,彻夜不停。凶残的“年兽”,再也不敢进村骚扰百姓了。

除了燃放爆竹可以驱赶“年兽”外,为什么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贴红春联呢?这就和第三个传说有关了。

传说三:很久很久以前,每到年关,都有一只名叫“夕”的野兽出来伤人。老百姓对它深恶痛绝,又无可无奈和,只能相互邀约着遁入山林躲避。

有一年,避难的人们遇到了一个孤身小男孩儿,大家力劝他跟着众人上山躲避。但这个小孩却声称,他有办法对付“夕兽”。人们按照他教给的方法,在大门外挂上鲜艳的红布条,并燃起一堆火,把一些新鲜潮湿的竹节扔在火堆里,让大火将竹节烤爆,发出巨大的声响。

“夕兽”进入村子后,果然被红布和爆竹吓得抱头鼠窜,从此再也不敢随意骚扰村里的百姓了。

战胜了“夕兽”的人们,欢欣鼓舞,互相串门道贺平安。这也就逐渐形成了现今拜年的习俗。同时,挂红布也演变成了贴春联,而燃放爆竹的传统,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不过,这些关于“年兽”的传说,仅流传于民间,在史籍中找不到任何记载。

相反,“年”这个字的最初含义,是代表“谷物成熟之义”。如在《穀梁传·桓公三年》中记载:“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因为谷物的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农业尚不发达的古代,一年中的谷物只能成熟一次。所以,“年”的最初含义就和谷物成熟联系起来了。

“年”从最初的“谷物成熟”之义,发展到表示“一个周期”,大约是在周朝。《诗经》中说:“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这里的“三年”就表示三个年头。

其后,《尔雅》里有详细地解释了“年”的意义:“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官方的文献中,“年”代表着谷物丰收,是一种吉祥,民间传说中“年”却是一只凶兽。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一种阶级统治。民间老百姓生产的谷物,总是会被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所攫取。民间老百姓,也把统治者当成不欢迎的“恶兽”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