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强大而统一的一个朝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知秀网小编带来的文章。
根据史书记载,汉桓帝二年,即公元156年,当时汉朝登记在册家庭户数1607万,人口5006万。而到了公元280年,三国后期,魏蜀吴合计家庭户仅余149万,人口更是降到560万之下。
从历史数据上看,即使男人全部战死沙场,人口也仅仅只会缩减一半左右。
为何东汉末年,人口断崖式的减少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呢?其实,这就是当时战乱和瘟疫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
特别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相互讨伐,兵役赋税沉重不堪,土地弃耕无人种植,逃荒的难民四处流浪。这样的情况,为瘟疫的流动传播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曹操控制下的洛阳、南阳、会稽等中原之地,疫情尤为严重。瘟疫反复发作流传,人们生活悲惨不堪。
史料记载,仅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爆发瘟疫,死亡人数就多达2000多万。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除了周瑜火烧赤壁用兵如神,当时曹军军中瘟疫横行,也是个重要原因。
对于当时的瘟疫惨状,建安七子的王粲为了躲避瘟疫,逃离中原,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在当时,同为建安七子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也都死于瘟疫之中,更别提穷苦的底层民众了。
面对身边的人接二连三死去,像王粲这样逃离疫区的百姓,也多不胜数。那时既没有居委会干部上门盯守隔离,也没有道路交通管制,大批病菌携带者,涌入疫情较轻的地区,从而加速了瘟疫传播。很快将逃入地变成死亡空城后,又继续逃往下一座城市。
曹植的《说疫气》中,对当时瘟疫的惨状进行了描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中记载:“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可以看出,这场建安元年发起的瘟疫,十年不到,已经致死整个中原民众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连张医圣的宗族至亲,都因瘟疫死亡了二百多人,可见这场东汉大瘟疫的可怕之处。
张仲景正是在目睹了这场瘟疫流行的人间惨剧之后,立志向伤寒挑战,做个拯救人民疾苦的医者。
在当时,他的宗族中有一个叫张伯祖的人,医术非常高明,张仲景拜他为师,开始了学医生涯。
张伯祖见他聪颖好学,刻苦钻研。也毫无保留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治病经验传给了他。其后张仲景每逢名医,必登门求教。久而久之,他的医术越来越高明,连何颙在《襄阳府志》都赞叹:“仲景之医术,已精于伯祖。”
经过对伤寒症状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后,张仲景终于写出了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影响深远的医学典籍——《伤害杂病论》。这部著作,对当时的疫情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意义是重大的。在张仲景之前,人们对于瘟疫的防治,还只局限于迷信的驱鬼阶段。一有瘟疫,专业的驱鬼人“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连跳带唱故弄玄虚,结果不仅耽误了病人的治疗。同时,还因民众看热闹式的群聚,加速了瘟疫的传播。
张仲景针对伤寒病人的症状,发明了一种“驱寒娇耳汤”,把辣椒和羊肉及发热袪寒的药物,用面皮包起来,煮熟之后给病人吃下。这也开了“饺子”的先河,饺子也就从此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