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孝文帝拓跋宏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共同发展,交流中又有融合。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远至先秦,近到明清,这种相存互动的过程一直在延续。
各民族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也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内聚力。今天要讲的这位帝王,在“道德”层面上来讲,他可能算不上一位好首领好皇帝,但是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却功在千秋。这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公元467年出生于鲜卑贵族皇室,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北方战乱,大量大口南迁,同时在中原地区涌现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就是后来一统北方的第一个王朝,由游牧民族鲜卑人建立。
来到汉地的鲜卑人对汉文化并不仰慕,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对本族文化的强烈的自豪感。但就在数百年后,鲜卑人却偏偏放弃了本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加入了汉族大家庭,这是为何呢?
其实这些看似是“奇耻大辱”的事情都离不开一位命运坎坷的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当拓跋宏出生时,他的父亲拓跋弘(父子俩名字读音一样)也才14岁,拓跋宏3岁就被封为太子,同年,根据鲜卑人特有的子贵母死的制度,其母亲被赐死,拓跋宏交由祖母冯氏收养。
冯氏是一个对北魏政治影响很大的女人,她不仅对权力极为贪恋,还很阴狠毒辣,父亲拓跋弘一直在冯氏的控制下当着傀儡皇帝,直到儿子出生后才得以执政。随后,他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引起了冯太后的不满,母子间矛盾加剧,最终老谋深算的冯太后用一杯毒酒终结了亲生儿子的性命。
小拓跋宏在5岁时就登基当皇帝,当小孙子被抱着登上了皇位,这位女强人还是抱有希望的,盘算着一定要好好地培养这根苗子为己所用。在少年阶段的拓跋宏也一直在皇太后的垂帘听政的阴影下度过。
拓跋宏天资聪慧,从小对汉文化耳濡目染,深谙孔孟之道,又同时传承本族文化。在他渐渐长大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这徒有虚名的皇位感到忧伤,但皇太后仍然很强势,他明白如果和她硬来,最后只能是和父亲一样的命运,所以只能隐忍。
何况冯太后也并不是败坏朝政的昏庸无能之人,她在任期间也在政治上建树颇大。首先她实施了官员的俸禄制度,就大大改变了游牧民族劫掠的习性,稳定了社会。
在北魏之前官员们是没有固定收入的,他们主要靠战争中的军功赏赐为生,但在和平时代,不可能再有这等美事,于是贪污腐败,搜刮民膏这类社会风气逐渐兴起,有了俸禄制则可以从根源上减少这种弊端。
冯太后还实施了均田制,就是把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也更有利于荒田的开垦,社会的稳定。
但再强势的人都会有跌落的时候,公元490年,不满50的冯太后去世,这年拓跋宏已经24岁,属于他的时代正式到来。
孝文帝在正式执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厚葬了太后,并按照汉人的礼制,守孝了三年。随后第二件事情惊动了所有人,那就是他要迁都!当时北魏的首都已经由盛乐(内蒙托克托县),迁到往平城(山西大同市)了,但他还是不满意。
他认为随着疆域的扩大,这里已经不适合作为统治中心了,再加上此地土地贫瘠,气候寒冷,除了一群思想保守的大臣别无他处。而南方的洛阳经济繁盛,人杰地灵才是都城的不二之选。
都城要南迁谈何容易?这些贵族肯定会跳出来反对,他们内心是如此藐视汉地文化,要迁都至洛阳是绝无可能之事。因此拓跋宏认为只能想法子智取。
公元459年,他召集群臣表示要南下讨伐萧齐,7月亲自率领30万军队从都城平成出发,但是碰到夏季雨季,一路上大雨磅礴,道路泥泞,可苦坏了随行的鲜卑贵族们,从军官到士兵都已经疲惫不堪。
而这一切正中拓跋宏的下怀,又一个暴雨倾盆的一天,他故意下令让大军继续前进,贵族们自然叫苦不迭。难道不继续南伐了吗?总不能班师回去吧,这不叫人笑话,灭国家威风吗?既然现在快到洛阳了,那么就以这里为都城吧。
面对如此两难的选择,贵族们也只好硬着头皮默认了,迁都的事就这样搞定了。
随后更多更猛的改革措施接二连三地出台,他命令所有人不得再穿本民族服装,除了老臣所有人禁止使用本族的语言,朝里朝外只准使用汉语,所有的人改用汉姓,皇家拓跋姓改为“元”。一系列猛料一出,所有的人都懵了。
当这些措施还在酝酿中的时候,孝文帝就料到会遇到很多阻碍,但他没想到最大的阻碍会是来自于他身边最亲的人。首先是他的皇后冯媛坚决不说汉语,劝说多次无果,孝武帝一怒之下废她的皇后贬为庶人,送至寺院养老。
后来是他的儿子元恂,对于迁都洛阳他是满肚子的苦水,更不是不愿意说汉语穿汉服,还多次预谋返回平城谋反,忍无可忍的孝文帝最终赐他一杯毒酒结束反叛。
这一系列措施贯彻后,元宏便将重心转到南伐大业上,但多年征战并无重大突破,常年的辛劳反而使他染上重病,499年在一次征途中去世,死时33岁。
元宏其实执政时间很短暂,也就七八年时间,在他之后北魏也很快走向了分裂,但他改革措施之深远超乎想象,他勇于去拥抱学习先进的文化的制度,虽然不是一位好首领和好皇帝,却是无法遗忘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