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春天,这是朱元璋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春天,然而,他却感受不到丝毫春天的温暖,因为他得到一个噩耗,他的第三子、晋王朱棡去世,终年41岁,朱元璋闻讯后,老泪纵横。
明太祖朱元璋活了71岁,在古代帝王中算是高寿了。他一生有26个儿子,老朱家也算人丁兴旺,然而,朱元璋几个年长的儿子一个个去世,让朱元璋一次再一次地上演“白发人送黑发人”。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最看重的长子、皇太子朱标去世,对朱元璋打击甚大。三年后,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病逝,朱元璋又丧一子。如今,朱元璋的第三子、晋王朱棡也先他而去,朱元璋放眼望去,远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竟然成了他最大的儿子。
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晋王朱棡去世,晋王一系还需继续传承,朱元璋下旨,由朱棡的长子朱济熺继承晋王爵位。根据《明太祖皇帝钦录》记载,朱元璋当时给朱济熺一句批语:
“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之不亡也。”
这句话的意思稍后解释,先说说朱济熺。朱济熺是朱棡的嫡长子,也是朱元璋众多孙子中,年龄排第二的孙子。洪武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去世后,朱济熺实际上就是朱元璋名义上的长孙。在洪武中期,朱济熺、朱允炆(建文帝)、朱尚炳(朱樉长子)、朱高炽(明仁宗)这些皇孙们都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读书,相互比较熟悉,朱元璋对这几位年龄较大的孙子也非常了解。所以,朱元璋给朱济熺的这句批语,看似随意,实际上也有深意。
上述批语中,提到两个人,分别是“李亚子”和“李克用”。李亚子又名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儿子,也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当年,晋王李克用在军中病逝,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率领父亲的兵马打败后梁。后梁君主朱温听闻后,感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意思是,李克用虽然死了,但他后继有人啊。和当年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有异曲同工之意。
所以说,朱元璋的这句批语,实际上是告诉孙子朱济熺,你父亲虽然死了,但你继承了晋王的爵位,应当完成你父亲的使命。
其实,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一次性封了九大藩王,不仅是要这些藩王们拱卫京师,更是要藩王们相互牵制。例如,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关系不好,朱元璋便让他们相邻,以达到相互制衡、保卫朝廷的目的。因此,朱元璋让朱济熺继承父亲的使命,就是要保卫朝廷,制衡燕王。只是,朱棡提前去世了,年轻的朱济熺岂是他四叔的对手?
朱棡去世3个月后,朱元璋也驾崩了,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立即展开削藩。建文元年,周王、代王、齐王、珉王纷纷被削,贬为庶民,湘王更是不堪受辱,自焚而死。一时间,诸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远在北京的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南下,靖难之役爆发。
朱元璋当年希望朱济熺制衡燕王,然而,在燕王举兵谋反时,朱济熺却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朱济熺之所以这么选择,原因有三点:
第一,建文帝削藩,损害了诸位藩王的利益,晋王朱济熺不帮建文帝,正是因为他也是藩王。
第二,他袭爵仅仅一年,资历不够,经验不足,即使出兵攻打朱棣,恐怕也是以卵击石。
第三,不仅晋王没有表态,就连秦王等众多藩王也没有表态,毕竟是不管谁胜出,天子都姓朱。
到了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消失,朱济熺失望了,因为朱棣登基后不停地敲打朱济熺。原因是朱济熺的异母弟弟朱济熿的岳父是朝廷降将李景隆,朱济熿想借着这个关系夺走晋王爵位,多次托人在朱棣面前说哥哥的坏话。朱济熺被朱棣三番五次敲打,为了解除朱棣对自己的怀疑,他甚至上书要求把自己的护卫上交给朝廷。
永乐十二年,朱棣召侄子朱济熺入朝,当时朱棣正好率军北征,二人在中途相遇。这次相遇具体谈了什么,无人知晓,但没等朱济熺回到太原,朱棣就下诏把朱济熺和他的长子朱美圭废为庶人,并在旨意上说:
“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
意思是,朕(朱棣)念及和你父亲的兄弟之情,饶你一命,让你为你父亲守墓,无诏不得出陵园。
朱济熺被囚禁在朱棡陵园后,晋王爵位果然落到了朱济熿头上。
朱济熿心术不正,很快遭到了其他兄弟的反对,然而,有朱棣维护,朱济熺似乎看不到希望。直到10年之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朱高炽对堂哥朱济熺比较了解,他下诏改善朱济熺的居住环境,朱济熺向朱高炽上书陈述自己的冤情,遗憾的是,朱高炽只在位10个月就驾崩了,没来得及处理此事。直到明宣宗登基,宣德二年,明宣宗查出朱济熿虐待嫡母,并且秘密参与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于是下令废除朱济熿。此后,晋王爵位一度空悬了8年。直到宣德十年,朱济熺去世,明宣宗封朱济熺的长子朱美圭为晋王,从此,晋王爵位重新回到朱济熺一脉。然而,此时的朱济熺,已经去世了。
当年,朱济熺袭承晋王爵位,朱元璋把朱济熺比作李存勖,希望他能够拱卫京城,并且牵制燕王。然而,朱济熺这两点都没有做到,可以说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
巧合的是,李存勖最后死于叛乱,他的皇位被弟弟李嗣源强行夺走。而朱济熺也因为弟弟失去王爵,郁郁而终,两人的结局竟然如此相似。
朱元璋没猜对开头,却意外地猜对了结尾,虽然结尾发生在37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