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那是一个各方英雄施展才华的年代,也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有3个创举,切切实实的改善了当时的民生环境。
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自古以来,选拔人才一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上古时期,部落首领挑选贤能之人带领部落发展,后来发展到西周父死子继,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可见在选拔人才的道路上,古人一直在孜孜不卷的探索着。
东汉末年,察举制和征辟制早已腐朽,阶级固化,各地的士族门阀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忙着搞土地兼并,牢牢把握住人才晋升的渠道,好让自己一直立于不败之地。那时候,如果寒门子弟不投靠士族,不为士族谋利,那他注定是没用未来的,只要通过士族门阀,寒门出身的人才有出头之日,所以说,人才不是为皇帝所用,反而都变成了士族们争权夺利的工具,长此以往,国家怎么会好呢?
英明如曹操,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让人才都为国家所用,他开始打压世家大族。他选拔人才不问出身,只看能力,看他能不能忠于国家。即使缺乏仁义孝悌等封建礼仪,也可以为国效力。
去掉了那些虚伪的礼教,没有了家族的相互庇护,曹操掌握了更多的人才。这些寒门子弟纷纷走上朝堂,帮助曹操镇压世家,防止世族大家影响中央权力。
至于军事领域,于禁、张辽、张郃等将领都是寒门子弟。他们在曹操阵营中颇有建树,深受他的信任。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对寒门子弟的提拔有了丰厚的回报。
曹操在世时,前后三次发出“求贤令”,这种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态度,就能看出曹操他有多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二、体谅百姓负担,减免赋税
当时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已经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对于穷人进行了无尽的剥削。当他们逐渐强大后,就与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朝堂空降的大官对这些豪绅也要畏惧三分。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中央权力的削弱。百姓要活命靠的是士族豪强,而不是朝廷。曹操无法忍受这种行为,因此,他必须增强对当地基层的控制能力,这样他才能集中力量,一统天下。
曹操先把寒门子弟安置在各地,作为传声筒和监视豪强的眼睛。如果有一个豪强敢知法犯法,那么曹操就会亲自带领士兵去征讨,以达到法度严明,无人犯禁的效果。
此外,曹操还减少了人民的税收,使他们的生活富裕幸福。百姓口袋里有钱了,就不会支持地方豪强,而是坚定地支持朝廷的法令。就这样,两个策略同时进行,很快就解决了基层违法违纪的问题。
三、屯田产粮,训练民兵
但是解决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曹操掌控的北方地区比较贫瘠,基本上都是一些黄土和荒地。
虽然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是北方的曹魏相对于东吴和西蜀表现出了微弱的劣势。东吴在长江三角洲有平原,庄稼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而刘备坐拥的成都平原也是一片沃土,不缺粮食。
曹操率军打仗的时候,曾经多次出现粮草匮乏的问题,所以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解决粮草问题。考虑到领土面积大,但种粮食的人远远不够,于是他就推行了屯田制。
屯田制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面临的困境,使得曹魏势力超过了当时的其余两国。所谓屯田,就是士兵平时在田里耕种,战时响应国家号召,外出打仗。
兵农结合,不仅增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信念,也逐渐提高了曹魏政权的生产力水平。即使在今天,一些地区仍有兵民结合的方法,如中国的内蒙古、东北等地区。
综上所述,不管曹操这个人物的争议有多大,他发布的这些措施都是利国利民的,历史证明了他的眼光和抱负远超常人,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东汉百姓来说,曹操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救世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