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正听课态度,集中注意力
卓有成效的听课总是听课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听课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人课堂后就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听课者必须做到。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人。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漫不经心,不东张西望,不思想开小差,不随意说话议论,不干扰学生学习,不干扰老师上课,更不能迟到、早退、衣冠不整或抽烟、喝水等。如果听课者心猿意马,左顾右盼,或迷迷糊糊地打磕睡,或嘀嘀咕咕相互讲话,心思全然不在听课上,这种听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听课时长时间的静坐容易使人疲劳和困倦,这就要求听课者用意志来克制自己,使自己自始至终进人角色进人状态,整个意识要随着讲课情境活动而活动,这样才不容易走神。
2.听课前了解相关信息,掌握教学理论
听课要透过现象听出本质,听课者应不断地关注和学习有关学科的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获取新的信息,思考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听课的品位,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当前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色转换意识等。如果听课者不了解这些新的要求;就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就可能出现“听不懂”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为此,听课者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
3.转变听课的关注点
(1)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如何自主、主动学习
以前听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目光都集中在老师身上,看老师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看老师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看老师如何控制学生的活动,欣赏老师的板书设计等等。总之,听课时偏重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注意学生的“学”。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听课的关注点也变了。教师要更多地观察师生之间如何互动,更多地观察全班的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主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2)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一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不能单纯关注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多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转向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
(3)关注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况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学生身上蕴藏的学习潜能,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应受到保护。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当更多地培养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问、质疑,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方面应当成为教师在听课和自身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4)关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教材,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讲深、讲细、讲透就行,甚至有的老师只凭一本教科书,两根粉笔,就可以上讲台。现在,新教材新特点,教材具有开放性,它不仅呈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而且重在引导教与学的方式上的改变,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教材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倾向,新教材强调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听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师生能否充分运用新教材提供的自由创造空间,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5)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
现在一些观摩课都较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老师舍得下工夫花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应当克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要认为没有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就不是好课。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能够根据实际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
(6)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以往听课时不太注重评价这个问题,以为评价是阶段、单元测验或者期中、期末考试的事。在课堂上,最多也只是关注学生课堂练习或当堂小测试的结果,注意力较多集中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结果上。然而,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过程性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发挥教师、学生各自评价主体的能动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即时评价,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以及诊断、反思提高作用,理所当然成为听课应关注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