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张居正,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张居正考进了翰林院,却为何借病归家
就在,张居正初入翰林院的时候,嘉靖皇帝却已经不上朝了,整日呆在宫里潜心钻研道术,政权几乎全部交由内阁打理。而在内阁中,就有严嵩与夏炎两人为掌权而争得不可开交。这一时期,明朝最大的外敌就是鞑靼人。当时的内阁首辅夏言与一位重要的将领,向嘉靖皇帝数次请求出兵攻打鞑靼,以除后患。
正当嘉靖皇帝再三犹豫的时候,鞑靼人却已经打进了大明朝的疆土。严嵩便抓住了这个机会,立马向皇帝上书,说夏言祸国殃民,是他们导致了鞑靼人入侵。而嘉靖皇帝听后大怒,旋即下令斩了夏炎和那位大将军,而严嵩也就顺理成章地爬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这一切都被年轻的张居正看在眼里,他连夜奋笔疾书,撰写了一篇《论时政疏》,从宗室、人才、官僚、军备与财政收入五个方面,列举了国家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政治危机。热切呼吁嘉靖皇帝摒弃幽居深宫,隔绝臣民的消极态度,并首次提出了政治改革的恢弘大计。可惜,呕心沥血,洋洋洒洒数千余字的上书。最终因为他人轻言微而石沉大海。
内阁首辅夏炎被严嵩设计陷害而死
在这段期间里,嘉靖的不作为和严嵩的任意妄为,让很多人看到了朝廷的危机。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就鼓起勇气,上书弹劾,意图扳倒严嵩。但结果却是,这些官员一律没有得到好的下场。要么被贬,要么直接抓起来。
张居正觉得自己身处于危机当中,他对于朝廷以及严嵩的行为愤恨到了极点。然而,这种情感又不能流露出来,害怕一旦说错话,就会被问罪,那就再也完不成自己的远大抱负了。而这个时候,妻子突然离世,使得张居正内心更加的伤悲,于是借故告病,回了老家。
离开朝廷后。张居正足足消失了三年。这三年里,他游山玩水,逍遥自在。而三年之后,他却突然决定要回归朝廷,于是又重新踏上了北上京城的道路。在路上,他深情地吟出一首《割股行》:“割股割股儿心何急,捐躯代亲尚可为。一寸之肤安足稀,肤裂尚可全。父命难再延,我愿以此心,事君如事亲。临危忧困不爱死,忠孝万古多芳声。”
张居正对朝廷深感失望,于是借病归家
言辞之间,他表明自己愿意割舍掉一切来报效国家。把侍奉君主,当作侍奉自己的亲人一样。而效忠大明王朝的方式,当然就是回归朝廷。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张居正突然下如此大的决心呢?回到家乡的张居正,寻得一间茅屋,煮茶养鹤,一度闭门不出,父亲看在眼里心急如焚。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是个落魄的秀才,张家三代都没人中过第,儿子能入翰林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而张居正工作了才不到三年就辞官回家,成天无所事事,实在不成体统。于是,张居正就遭到了来自父亲的各种劝导。心情烦闷张居正眼看父亲不理解自己,又不能和父亲翻脸。无奈,只能离开家,与友人徜徉山水,寄情天涯。
张居正仰慕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从不在意世人的各种嘲笑讥讽,谈笑自若,我行我素。然而,他所看到的现实,却不容他如此清闲。严嵩掌权期间,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到处贪污受贿,公开买官卖官。甚至提拔了自己的儿子,来协助自己掌握政权,朝廷内部官员苦不堪言。
严嵩提拔他儿子,父子一起狼狈为奸
而朝廷外,鞑靼进犯,在严嵩儿子手里买官的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鞑靼首领,导致他们放弃侵犯大同,而把矛头指向京城。京城兵力薄弱,仅有四五百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残。此时的严嵩却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
兵部尚书丁汝夔(kui)便执行了严嵩的命令,对鞑靼兵不做任何攻击,结果导致鞑靼兵在城外焚掠八日,京城一片狼藉,这便是嘉靖年间最惨痛的庚戌之变。
而事后,严嵩又将全部责任推到丁汝夔身上,将其处死。即便如此,善于用文笔讨好皇帝,又善于帮助维护中央集权的严嵩,还是深得嘉靖皇帝的信赖。在游情山水之时,张居正与老百姓充分的接触,又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众苦于兼并”,这是他在《荆州府题名记》里所写到的社会状况,这让他想起了当年荆州知府李士翱,在为他改名时的嘱托,要“心存大志,尽忠报国”。也让他想起了已故的忘年交顾璘的期望,“你有宰相之才。如果自己真的能成为宰相,那势必能够改变这个国家”。加上父亲的不断催促,张居正终于下定了决心,要重回朝廷,干出一番事业来。
张居正终于下定决心,重回朝廷
再次回到朝廷的张居正,没过多久就获得了升官的机会。他升职为国子监司业,这个职位相当于现今的国立大学副校长,就是这个时候他第一次做了老师。而他的学生,就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裕王。
正是这位裕王,日后帮张居正完成了心愿,让他加入了内阁。那么,张居正是如何成为首辅,全力施展自己的抱负的呢?文章篇幅有限,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我们下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