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不是孙权设计杀死 孙策之死幕后的黑手到底是谁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策之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提到孙策,许多人都对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历史浮沉千载,英雄已随风而逝,可对于孙策之死,一直都被热议,看似简单的一起暗杀案背后,是否另有玄机呢?孙策之死背后,究竟谁是幕后黑手?

翻开史书,历朝历代为了权力,骨肉相残,兄弟相争的例子不在少数,明着来的就有“玄武门之变”,暗着来的更是数不胜数,如此一来,孙策很有可能就是被自己的亲弟弟派人暗杀的,在权力面前,血淡如水。

这样的推测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相反仔细分析孙策和孙权两兄弟,这种猜测的真实性是很大的。

孙策和孙权两兄弟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这是陈寿在正史《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对“小霸王”孙策的评价,赞誉之后,笔锋一转,却是——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这不由让人想到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虽有过人之才,但是孤勇太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孙权更像勾践,勾践善于隐忍,看似默默无闻,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那个时代,用于他们身上,就是性格决定政治,孙策有大将之才,是一个很好的军事家,他擅长的是东征西伐,开拓疆土;孙权很明显是个政治家,他在军事上造诣不如哥哥,却有孙策没有的治国之才。

按理来说,这样性格互补的两个兄弟,一个立国,一个定国,应该互相扶持,为什么孙权会要暗杀孙策呢?这背后说来话长。

孙坚当年壮志未酬,撒手人寰,孙策以超乎年纪的成熟接手整个家族的重任,在此后的时间里,他率军驻扎江都,所向披靡,如果单纯只看功绩,他的一生,平定江东,占据江东六郡,为孙吴政权奠基,功勋卓著。于是有人说,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问鼎天下指日可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得天下者,必得人心,可孙策却没有做好这一点。孙策带兵打仗,无论大小战役,都要亲自冲锋陷阵,例如神亭岭大战太史慈时,他就只身拼命。虽然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是,作为一个主帅,他要做的是万人之中,给予所有人必胜的信念,而不是不分场合就往前冲,如此轻率,怎能当楷模?对此,程普、黄盖、韩当等人屡屡劝谏,孙策却坚持己见,不仅坚持己见,而且还带着众将玩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次诸将十二骑被刘繇一千多人围攻,要不是周瑜领军及时支援,只怕无人生还。最可怕的是,无论这样危机出现多少次,孙策都不会吸取教训,一如既往多次只带数名大将,轻易出击,深入险境。

大丈夫征战四方,虽然视死如归,但是,一个士兵最大的光荣是战死沙场,而不是被主帅的轻率断送性命,孙策不懂这一点,天长日久,大将们对他渐生隔阂。从后来,张紘劝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孙策却只能无可奈何:“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一事,就可以看出,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已经持有异议。这也就不难解释,孙策在丹徒西山猎鹿时,遇到许贡三客行刺,为什么会只身徒手力敌,而这时候诸将和从人,还迟迟在后。

相比于孙策人心渐失,诸将有异议,孙权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深得人心。之所以说的是不知不觉,是因为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在这一方面,都是侧面反应出来的,和众将对孙策远远跟随对比,他们对孙权可谓置生死于度外,孙策打败刘繇,领兵南取吴郡,攻打严白虎之时,命孙权与周泰共守宣城,不曾想,他们两个人遇到“忽山贼窃发,四面杀至。”的情况,危难当前,周泰先抱孙权上马,然后自己赤体步行,提刀杀贼,之后哪怕身中十二枪,命在须臾,也杀出一条血路,在重围之中保全了孙权。如果不是深得人心,怎么可能有人为他如此舍命?

综合分析下来,孙权比孙策无论是政治还是人心,都占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正常男人都会觉得,自己如此优秀,为何不能将兄长取而代之呢?何况,孙策树敌不少,以孙权的心机,他自然有办法安排暗杀。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能够知道孙策的动向,准确无误的进行攻击,没有人提前告知,是很难实现的一件事。只可惜了孙策至死都不知道,真凶其实另有其人,在临时之前,还把大权指定让弟弟接手。或许,错就错在,他是兄长吧,如果他和孙权易地而处,孙权不需要孙策死就能名正言顺的独揽大权,历史也许会改写,他们一人善谋,一人善战,孙吴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