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学了刘邦的一个恶习,这是蜀汉失败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皇帝中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他出身微贱草根,却从一无所有完成到富有天下的华丽转身,从人人都看不起的底层无赖,一跃成为万众仰视的大汉皇帝,其雄心和才干,确实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千载之后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但刘邦自幼家境贫寒,不读诗书,从未收到过良好教育,长大后混迹江湖,结交了很多黑白两道人物,导致他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恶习,成为他的一生瑕疵。他的一个恶习数百年后被刘备学会,最终导致刘备蜀汉大业功败垂成。

刘备的这个恶习很早就体现出来。东汉末年,荆州地区有一个名满天下的儒学宗师,名叫宋忠。宋忠一生苦心孤诣钻研儒学,著书立说,在当时影响很大。荆州牧刘表听说了他的盛名,把他聘请到身边担任幕僚。

公元207年,曹操大军南下攻击荆州,刘表恰在此时病死,他儿子刘琮继承了荆州牧的职务。刘琮自感兵力薄弱,不是曹操对手,于是向曹操送上降书。然后刘琮派宋忠为使者来找屯兵新野的刘备,告诉他此事。

刘备听后又惊又怒,他本来还打着夺占荆州的小算盘,没想到刘琮却已经投降曹操。刘备一怒之下迁怒于宋忠,恶狠狠地斥责他“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丈夫临别复杀卿辈!”然后把宋忠赶跑。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占益州,攻取成都,对刘璋手下的大批官吏全盘接受,让他们官复原职,协助他治理益州。但益州蜀郡太守许靖却被他排除在外,未授予一官半职。许靖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大儒,以德行高尚、才华横溢著称,名满天下,但刘备认为他只是个徒有虚名的书呆子,毫无用处,所以对他不理不睬。

后来法正劝说刘备:“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许靖这样的大名士如果不被任用,恐怕会让天下人才寒心,刘备才同意任用许靖,但也只是把他当牌位供起来而已。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计划出兵伐吴。蜀汉著名儒学学者秦宓竭力苦劝刘备不可与东吴妄动刀兵,破坏孙刘联盟,否则后患无穷。刘备却勃然大怒,“坐下狱幽闭”,把他关入大牢,险些丧命。

从上面三件事可以看出,刘备的这个恶习就是蔑视儒生。刘邦当年就以看不起儒生而闻名,“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对待儒生态度非常恶劣。刘备的这个恶习与他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刘备之所以轻视儒生,用《三国演义》中的话来说,无非是因为儒生们“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刘备的用人策略非常直接而现实,要的是诸葛亮五虎将这样能够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人才,不文不武的儒生自然不讨喜。

但刘备这样做犯了一个大错。东汉是古代儒学的崛起兴旺时期,深入人心,在天下人心中已被视为“天地纲纪”,儒学宗师们虽然乍一看只会夸夸其谈下笔千言,但在当时,他们确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批人,身为社会规则制定者,主导主流话语权和舆论高地。只有尊重、重用这些人,才能更好更快收服民心,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而一旦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则会被视为难成气候的草寇山贼。

蜀汉后期出现青黄不接的人才荒,与刘备这种蔑视儒生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最终失去民心和高知人群的支持,导致蜀汉功败垂成。刘邦当年虽有此恶习,但他的对手项羽比他更不尊重儒生,所以他才得以侥幸胜出。而刘备没有那么幸运,他的对手曹操本身就是“建安文学”宗师人物,身边团结了一大批儒学大师,综合实力与人才储备厚度远胜刘备。刘备不重视儒生终于自食恶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