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慈禧和清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慈禧太后作为清末掌管近代中国47年的“清朝实际统治者”,经常被“历史票友”们“涂金”,这就是“死的时候清朝乱”。
在他们看来,不要看两次掉都跑了的“老太太”。她输掉了很多战斗,签署了很多让国家蒙羞的条约。但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才能够牢牢掌握清朝的大权。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大多在她身后。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太太是“充满威慑”的。在很多现代影视剧中,各种各样的金画接踵而至,给慈禧太后增添了不少“贤惠的女人”。“慈禧太后不死于清朝”的讨论在“票友”中也十分火爆。
真实历史上,慈禧太后的“威慑力”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其实从治国的角度来看,慈禧太后的确比同时代的“顽固派”或“晚清权贵”更有实力。且不说甲午战争前她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对“收复边疆”、“民族造船业”的支持。说了“义和团悲剧”之后,她很清楚,清朝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了。“庚子国难”期间,她从北京逃往西方,跑到Xi安后发了一道圣旨,要求全国各地的省政府官员解决“如何使人才兴旺,如何使收支平衡,如何作最好的准备”,“两个月过关,多了解一些规章制度”等问题。
可以说,比起那些在晚清政治上充满高调欲望的“王公”,慈禧确实不得不理解晚清“缺人”、“缺钱”、“弱兵”的弊端。
然而,在国难后庚子执政生涯的最后六年,她大力倡导的“清末新政”的内容并不缺乏进步。如“废科举”、“培养新军”、“兴办实业”乃至“预备立宪”等。都对中国近代史有深远的影响。有没有可能说,如果慈禧能“多活几年”,清朝就能多活几年?当然不是。
首先要明确的真相是,有“眼光”和“手腕”的慈禧,从来没有改变过一个慢性病:任性的权利。
她的“任性”,只是看着她在“庚子国难”后狼狈的逃跑路线,就让人落泪:明明离开了首都,却被八国联军打得落花流水。但在逃亡的路上,她依然保持着高昂的生活。特别是她在山西的53天,是山西遭遇空前大旱的灾年,但抛开慈禧不谈,每个县都要压榨几十万银子,那只是她“出走”时的粮食。比如在侯马镇,她征用了80多名厨师,设置了108个满汉全席。在西安呆了几个月,每天有100多个菜。这不是“飞行”,而是“度假”。而且,慈禧并不觉得自己奢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北京的伙食费一直是好几倍,现在可以说是省吃俭用了”。就算她被打成这样,慈禧放不下的还是她自己的好日子。这样的贪婪和自私,多么好的治国“思路”和“眼光”,最后必然会误入歧途。
结果,看似“好主意”的“清末新政”遭受了慈禧太后六年的折腾,很快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屡教不改的腐败。
清末的腐败在“庚子国难”之前就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新政”开始后,当时的晚清官员梁实义叹了口气,说:“太后变法,主上外求安天下,用之不近人情,有意打听旧式大臣,不肯下决心消灭。”有了这样的统治阶级,“新政”的效果也可想而知。被慈禧视为心腹的军机大臣奕劻,把日常行政变成了“庆典公司”,大大小小的官职都为金钱开路。甚至在慈禧在世的1907年,就爆发了“段用10.2万银子贿赂求黑龙江巡抚”的丑闻,震惊中外。
事实上,这种丑闻在当时的清朝是司空见惯的。仅在奕劻的运作下,邮政大臣的价格就飙升至60.2万白银。这些人上台后,一定要想尽办法“回到原来的位置”,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才能花了那么多钱。慈禧在位的时候,新任山东巡抚杨上任后就带走了10.2万块银子。似乎如火如荼的“新政”,刚刚为这些高官们开辟了一条“搂钱”的新路。
高官,底层官员,都是西装革履。就拿当时臭名昭著的清朝“赌风”来说吧。当时的情况是“朝廷上面提倡,王公大臣在外,老部拿着几百个官职去抓所有官员的家属,实际上是用麻雀作为消遣的工具”。“赌”的风气从慈禧太后开始,一路蔓延到各级政府机关。各种权力和金钱被交易,于是他们无意识地“赌”了出去。麻雀不可打,麻雀当官令交”是官场共识。
清末最后几年,小官吏的腐败程度也越来越突破规模:1905年成立的北京巡警局的主要财政来源其实是“收青楼保护费”,很多原本“地下”的妓院,公开打出“依宪而立”的招牌。湖南候补委员张道耿飚在负责向工商总局提供咨询时贪污了102,000银元的公款。湖北警察冯仅在武昌和汉口就刮走了20.2万银元。所有这些“新的赚钱招数”都被“慈禧新政”搭便车了。
然而最后买单的还是清末的老百姓。
所以对应清末新政,慈禧晚年的民生越来越悲惨。清末各级政府打着“新政”的旗号,找各种借口,加紧压榨民众。比如最基本的土地税,1900年以前,每年只有3000万。到1903年,它已经飙升到每年3700万。而且在清末苛捐杂税中,都加了各种“捐”,如“警捐”、“学捐”。“办新学校”、“警政”等改革是官员赚钱的新招。只有这些样本,生长率是田夫的两三倍。还有盐、酒、糖等。所有这些都让人痛苦。当时流行的一句诗,足以说明慈禧在位最后几年清朝“新政”下的民生疾苦:新政层出不穷,国服难胜,和谐谈之下全民集资,但捐输的日子越来越多。
这次“新政”,从慈禧末年到辛亥革命前的载沣“摄政”,几乎一脉相承。在过去的十年里,清朝爆发了1300多次民间防暴抗税风潮,“民变”几乎每年都有,“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慈禧是“威慑”,但也不能阻止。
辛亥革命是“偶然”,但也是理所当然。选择依靠腐败和捕鱼维持统治的清朝注定要长久。慈禧的“威慑力”,除了敲响近代史的警钟外,对清朝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