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为什么会被康熙所废 胤礽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吗

对胤礽被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两度篡权夺位,而且是谋夺康熙大帝之位,怎可能是无能之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留烛人间,有人遗臭万年。有神秘让人无法思量之事,亦有争议不断,似好似坏,看似能力出众,但又看似无比愚钝之人,而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就是这么一个人。

倾注康熙帝半生心血,但却又让康熙亲手剿灭。其中心酸和无奈,非已为人父,非缔造者,很难读懂其中万般滋味。在古代历史中,对康熙帝的评价不可谓不高,然,除了君主之外,康熙帝还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非常出色。

龙生九子样样不同,康熙之子,亦是子子不同,各有各个优点,在历任皇子中,论能力、论才干,都属于上上之选,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卓著的突出之处。优秀的人碰到了一起,竞争自然也就异常激烈,也就有了后来的‘九子夺嫡’。这是皇位之争也是生死之搏,而这这个过程中,作为太子却显得黯然失色。

那么,作为被康熙倾尽心血培养的接班人,为什么会出现两次被废太子之位,是能力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呢?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有一位老师,叫王掞,在太子被废后,曾经为太子打抱不平,当着康熙的面骂尽了满朝文武及诸位皇子,顺带着连康熙也给骂了一顿。大概的意思就是,太子在当政的过程中,虽为太子,却没有任何人尊重和支持太子,反观朝堂,除了野心勃勃的朝臣就是张牙舞爪的皇子,甚至是康熙本人都在不断的掣肘太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不犯错或者做好本分的事物呢?

在王掞眼中,太子并没有过错,错的是他站到了众驰之地,做对了无人认同,做错了就被无限放大。在位三四十年,每天都是如履薄冰,每天都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当然故事的情节也存在诸多戏说的内容。但戏说的背后,恰恰就是太子胤礽当时的情景。

一眼望去皆是敌人,一眼望去皆是仁人志士,但却不见一个光明正大之人。有明争也有暗斗,一刻不得消停。而对他威胁更大的不是别人,而更是康熙。这才是他迈不过去最大的坎。

胤礽是满清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册封的皇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无论功过是非还是历史影响,他都是一个代表人物。然,历史往往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中胤礽败了,所以给世人留下的的印象--他是无能的。真实中的胤礽是失败者不假,但他却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

胤礽自幼聪慧好学,六岁以前,就可以熟练的运用满、汉、蒙三种文,涉猎骑射、言词、文学等诸艺。胤礽六岁时,师从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胤礽七岁,康熙师从名理学家汤斌。而汤斌任教期间,就曾多次提出辞请,给出的理由便是,太子过于聪慧,而自己学问浅陋,无法担任太子导师。这其中虽然有汤斌夸张的言辞,但是面对聪慧的太子,他的压力也是很大,所以才提出辞请。可见太子之资也非泛泛之辈。

文职不错,而武功也同样非同一般,五岁时,他随父往景山射猎,连发五箭,射中一鹿、四兔。八岁时,已能挽强弓射倒猛兽在二十二岁时,康熙御驾亲征戈尔丹,太子便坐镇京师,处理政务亦是井井有条。这样的太子,真的弱吗?还真算不上孱弱,最起码比大部分朝代的皇子或者帝王要强上很多。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被废掉太子两次,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不在于能力,而在于诛心,在于诛心之后的反抗。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胤礽很优秀,康熙其他的儿子也很优秀,皇长子胤禔熟悉军事,皇三子更是文学大家,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更是杀伐果断之人,清朝在他主政时期,风气焕然一新,这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皇八子胤禩能力谋划能力更是非凡。最主要的是,皇子们之间各有一党,虽然他们之间也有争斗,但是最大的BOSS就是太子胤礽。

共同攻击皇太子的胤礽,是他们的一致目标,目的便是希望重新洗牌,好让自己成为皇位继承人。明枪易挡,暗箭难防。面对如此多的对手,太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比之康熙还要孤单,康熙的孤家寡人还有皇权在身,而太子却独有孤家寡人的待遇,却并无皇权傍身,他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候选人而已。

谎话不可怕,可怕在于谎话说了成千上万遍,可怕在千万人都在说,那么谎话也就不再是谎话,假的成了真的,真的成了假的。这便是胤礽的诸多皇子兄弟,为他准备的杀招,诋毁、诽谤,用谎言,用思想打击他。

康熙帝雄韬武略,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但偏向于仁慈,也就是耳根子软。面对胤礽,在诸多流言蜚语及朝臣们的投诉后,他心目中的那个完美的太子,慢慢的也就不完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开始起了疑心。这就是一颗种子,一旦种下再来改变,是千难万难之事,对于太子,越来越不顺眼是必然的趋势。诛人诛心,一旦陷入自我塑造的印象之中,错与对就很难界定。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拿皇十八子胤祄七岁患急性病时,皇太子没表现出足够的关心一事对胤礽进行责难。这本就是无法判定的标准,何为关心?何为不关心?这只能说,康熙不喜欢胤礽,但是想找个理由训斥而已,再说十几年前的事,翻出来说,又有何意义。而更过分的是,康熙还提出,在康熙二十九年出战乌兰布统时,已经年满十六岁的太子到行宫给自己请安,明明看到天颜消瘦,却丝毫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一切的一切,都是代表着,错也罢,对也罢,康熙认为胤礽他错了,就是错了。

太子的失宠成为了现实,围绕着太子的斗法也慢慢的走上了明面,先是索额图看到皇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担心康熙会听信诸皇子党的馋言改易储位,于是铤而走险,潜谋大事,准备通过搞宫廷政变来抢班夺权。但是最终失败,索额图被处死,而康熙终于找到了处理胤礽真正的借口,被废黜皇太子。

然,在废掉太子之后,诸位皇子庆幸的同时,也开始露出了獠牙,内斗开始。皇子们围绕着皇太子之位互相斗法、倾辙,兄弟之间的亲情荡然无存,而随着时间越来越激烈。此时的康熙帝终于傻眼了,也终于悟了,父权与皇权真的不是一回事,所有的错与对围绕的仅仅是太子之位而已,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位置的问题。

所在,在废掉太子一年之后,康熙再次出手,幽禁掉皇长子胤禔、打压住皇八子胤禩后,他重走立嫡长子一途,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也许在他的心目中,重新让胤礽复位,是唤醒诸位皇子之间亲情的途径。但他还是高估了皇权的诱惑,更血腥的斗争接踵而来,如果之前的一次皇储之争是残酷的,那么这一次将是没有任何情义可谈,是血腥和冷酷的。

但是,胤礽在恢复为皇太子之后,又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康熙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基础上,胤礽的失宠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从复出到弱势很自然,也很迅速。对于胤礽而言,坐等,失败将成为必然。所以他再次选择了篡权夺位,但是事情再次外泄,以失败告终。

但事泄,胤礽再次被废。

历经两立两废的胤礽,精神大受刺激,神经错乱,彻底成了废人,也成为了一个一无是处的罪人。他太子之位被废了,是一个失败者。而对于失败者,世人往往可以找出百条千条的理由,来证实他失败的原因。而“烂泥扶不上墙”便是其中之一。而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失败者而已,不是他的能力弱,而是他的对手太强,兄弟很强,老子更强。如果篡权成功,他也许就是下一个李世民,而非无能的太子,只可惜他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