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乾隆的猪肘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说,这些拿到猪肘子的官员出宫后,是不敢扔的,虽然他们很想扔,如果扔了一旦被人告发,那可是欺君罔上抄家灭族的大罪。
虽然不敢扔,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些官员都不是傻子,自然会有处理的办法,而且处理得还非常巧妙。
那么,为什么官员们会有把皇帝赐的猪肘子处理掉的冲动呢?我们先来看看皇帝赐的这个猪肘子是个什么好玩意儿。
据《啸亭续录》记载:"定制,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
《啸亭续录》的作者昭梿,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后人,这些记录还是很详实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猪肘子可不是平时我们吃的那种,而是朝廷用来祭祀用的祭品,这样的肉也叫胙肉。
胙肉的做法很简单,也很暴力。
祭祀开始前,皇宫的大厨们会把事先杀好的猪去皮,切成大块大块的肉块,投到一口大锅里煮到七八分熟后就捞起上供祭祀了。这里要提醒的是,煮肉的时候,大锅里除了白开水,是不能放任何其它佐料的,一句话,就是白水煮肉!
这些肉先是被拿到乾宁宫的祭台上,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们祭祀一番,然后就开始了让官员们胆战心惊地品尝白切肉的环节了。
这样的白切肉,不用尝就知道是没滋没味的,口感肯定十分的差。
开始皇帝赏赐官员们啃这些猪肘子等白切肉时,大家都是恭恭敬敬地捧着,一边谢主隆恩,一边大口吃肉,而且吃起来还是一副好吃好吃、吃不够的表情。
这皇帝是看在眼里,满意在心里。嗯,这帮子臣子还是很给力的嘛!
其实,这些肉是不好吃的,皇帝本人也不是不知道,但这是皇家的传统,当然必须吃而且还是要好好吃。
皇帝本人都可以吃,何况这些臣下呢?而且,对皇帝来说,这是给臣子赐福,算是赏赐。
但再好的食物,如果天天吃,也会让人腻歪,何况这种实在难吃的白切肉呢?
但没办法,清朝就是吃这些白切肉的机会太多了。
由于清朝是从白山黑水起家的,入主中原以后,依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传统。当了皇帝不能忘本,要忆苦思甜,因此这种白水煮肉祭祀的传统也一直被历代皇帝延续着。
这不但是传统,有时候也决定着皇帝对一个人的印象。雍正元年正月十一,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雍正第一次祭天,就把弘历单独叫到养心殿,给了他一块胙肉,这个弘历眼都不眨地把它吃了,这雍正对其很有好感,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雍正内心的天平往哪里倒,已经显而易见了。
这在《清高宗实录》就有记载: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基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这里的"上"指的就是清高宗乾隆。
到了乾隆时期,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乾隆,进行的各种祭祀更是频繁,白水煮肉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自然,官员的苦口之旅也就特别频繁,但这有什么法子呢?
这对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官员们来说,形同嚼蜡的白切肉,实在难以下咽,他们又不敢不吃,如果不吃,小心掉脑袋的。
这些难吃的白切肉,官员们有没有想小心思,比如加佐料
那么,能不能自己给这些猪肘子加佐料呢?也不敢,因为就有宗室的亲王偷偷加佐料被发现后遭到责罚的例子在那里摆着。怡亲王够厉害了吧,清朝为数不多的铁帽子王之一,照样因为白切肉里面有盐巴这个事情被叫宗人府喝茶去了。这些情节,在电视剧《延禧攻略》里面也有所表现。
连亲王都不行,何况这些一般的官员们呢?
流传的官员们自带的糯米纸藏在衣袖里,上面被佐料浸泡过,用它来包皇帝赏赐的白切肉,吃的时候就可以把佐料粘上去,增加口感。办法虽然不错,但被发现的话,也是吃不了兜着走的,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切实际的,存在的可能性很低。
难以下咽的白切肉,官员们出宫后并不是真的扔了
《清朝野史大观》有这样一句话: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这里说的可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铁嘴铜牙的纪晓岚。
纪晓岚爱吃猪肉,而且还爱吃肥腻的猪肉,几乎无肉不欢。
这下子可帮了那些不想吃白切肉的官员们,一到下朝的时候,出了宫门,大家就把这些吃不完的白切肉扔给了纪晓岚。
实际上,这些白切肉在出宫门前已经被官员们吃的差不多了,应该没有剩下多少,否则大家在现场都不吃,乾隆皇帝会饶了他们吗?所以对这些官员们剩下的胙肉,纪晓岚当然是来之不拒,因为根本就没有多少了。
这样的好处是,官员们既没有把皇帝的赏赐真的扔了,让皇帝面子上很好看,又让纪晓岚落了个好口福,可谓一举三得。
所以说,清朝皇帝把胙肉分给官员们品尝,既是一种拉拢,也是一种考验,按照皇帝的话说,更是一种散福。能够分到胙肉的官员们,自然要对皇帝的关爱感恩戴德。
至于不好吃的问题,出了宫门把吃不完的统统扔给纪晓岚就可以啦。就算纪晓岚不要或者吃不了那么多,想方设法送给其他人就可以啦,毕竟,吃不起肉的人还是很多的。
随随便便地扔到臭水沟,肯定还没有哪个官员有这个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