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元璋杀蓝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初四大案”分别为:
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
可以说,这“明初四大案”中,蓝玉案的疑团是最多的。在这起政治事件中,超过一万五千人牵涉其中,其中,更有几十位地位显赫的贵族被杀。虽然,蓝玉案的死亡人数是最少的,但是,案件中存在的疑团却是最多的。时至今日,史学界仍未停止对此案的讨论。
关于蓝玉案,最大的疑点在于,朱元璋杀蓝玉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初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追随老朱一块建国的猛将多如牛毛,像常遇春、徐达这些名将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平心而论,就蓝玉的军事能力来看,不论将他放在哪个王朝,绝对都能成为名留青史的将星。可惜的是,他偏偏活在了元末明初,且投入老朱的麾下。
在朱元璋手下卖命的,个顶个是军界大佬,就算蓝玉能力再强,论起资历来也很难出头。所以,蓝玉一直声名不显,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才获得了出头的机会——统帅十五万大军追击前朝残党。老大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自己才获得了崛起的机会。从这里我们就能侧面看出,老朱的手下究竟有多少能人,能让蓝玉这块黄金被埋没这么多年。
也真委屈了蓝玉这位被埋没的军事天才,只能长期在各军界大佬手下担任副手,出最多的力,领最少的功。蓝玉的境遇,有点像是那些考了半辈子试,连会试门槛都没摸到的,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文豪。对这类人,史学界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同情。有史学家如此形容道:“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横空出世。”从这四个字里,我们就能领略到蓝玉曾经活的有多憋屈。
对于靠打仗吃饭的将军而言,军功就是一切。虽然,许多将领的能力未必比蓝玉强,但他们的功劳却是蓝玉没法比的。说到这,可能有人会反驳,蓝玉毕竟也是从基层一路被提拔上来的,他也建立了不少军功,最著名的就是孤军攻陷兴和的战役。诚然,这样的功劳,放到其他朝代来看,已经是一场难得的大捷了。不过,在老朱发迹的那个年代来看,只算“小意思”。
且不说常遇春、徐达、汤和这些军功让老朱都忌惮的元勋,洪武二十一年前蓝玉的军功,恐怕连老朱的侄子朱文正都比不上。洪都城中,以一军之力,抵抗敌方六十万大军,直接让陈友谅失去了最后的翻盘机会。蓝玉,就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身边,有一票“最强王者”级别的大佬,虽然,蓝玉的水平很高,奈何他只是区区“超凡大师”,地位上差了一大截。
万幸,命运之神不想埋没这个人物,给了他捕鱼儿海之战。
这场战争的胜利,究竟是多大的功劳呢?
我们且来用一个独特的指标,也就是史料用多少文字记载了这场战争,来看看蓝玉征北的功绩有多大。
足足三百字: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间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
能让史官如此不吝啬地,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数百字,这场战争堪称蓝玉人生中最光彩的一笔。脱古思铁木儿继承汗位,以光复大元基业为己任。虽然这位新大汗理想很远大,但现实就是这么惨烈:蒙元的鼎盛时代已一去而不复返了。
原本,老朱根本没打算对这群前朝遗老赶尽杀绝。毕竟,北征自古以来就是亏本买卖。打中原领土,打下一座城就意味着获得了一城百姓、一片土地和稳定税收。打北方沙漠,又能获得什么?充其量得到些带不走的牛羊帐篷,于国何益?不过,老朱派出的和谈使者,被对方指着鼻子骂了回来。
脱古思铁木儿的态度非常强硬:干!老朱的回复也非常简单:干就干!点将台上,老朱看蓝玉站的位置比较突出,随手指向他:“小蓝,就你了!给你十五万人,给朕教训脱古思帖木儿。”蓝玉人生中第一次亲率十五万大军,心情格外激动,立即带着人马星夜兼程抵达据点庆州。根据斥候的汇报,前朝余孽潜伏在白眼井。蓝玉当即率军突袭白眼井,却连根毛都没捞到。
蓝玉不服输,继续搜索元军主力的踪迹,想一举歼灭这群蒙古人。但找来找去,元人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明军的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蓝玉打起了退堂鼓。随军的王弼及时提醒了蓝将军:“将军若失去这个机会,将来还能有出头之日吗?”蓝玉惊觉,这才意识到,这是自己人生中绝无仅有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就这样蓝玉继续率军对草原进行地毯式搜索,终于在捕鱼儿海一带找到了元军大营。
之后,蓝玉像是饿虎扑羊一样,立即对元军大营发起进攻。
大胜!
明军俘虏了元官三千人,元人七万人,牲畜十五万头,还有元帝御玺印信。
班师回朝的过程中,蓝玉又巧遇北元哈剌章营。在这场遭遇战中,蓝玉歼灭了北元最后一支军事力量。脱古思帖木儿虽然跑了,但他的身边只剩下几十名骑兵,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即将回到明朝的蓝玉,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这一天,他不再羡慕那些开国元勋,因为此时的他业已跻身军界大佬的行列。遗憾的是,蓝玉高兴的太早了,或者说,他膨胀的太早了。仗着自己立下了不世之功,蓝玉走上了一条“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绝路。
率军回关那个晚上,喜峰关的关门已照例关闭,按照明初的军事制度,蓝玉无法在夜晚入关。蓝玉不听守将劝阻强行闯关,按照史料中的说法,是“毁关”。也就是带人一路打砸,破坏关门后扬长而去。班师途中,蓝玉见元帝的妃子有几分姿色,又做出一些猥琐之举,以至于,这名性情刚烈的妃子不堪受辱自尽。原本老朱已经给这位爱将准备了“梁国公”的高位,经蓝玉的这番折腾,“梁国公”也变成了“凉国公”。
虽说,蓝玉的种种表现已让老朱不爽,但是,老朱打心眼里器重这个后起之秀。如今常遇春徐达相继离世,自己能倚仗的,恐怕只有这位刚刚上位的凉国公了。所以,在建昌爆发动乱时,老朱仍打算让蓝玉率军平乱。在这一时期,曾陪着朱元璋逐鹿中原的老伙计们已经死的差不多了,蓝玉堪称“大明头号大将”。在蓝玉出征之前,老朱召见了他,打算以老前辈的身份给他一些指示。
蓝玉带着几名贴身爱将,飞扬跋扈地来到皇宫里,听老大的指点。见蓝玉带了一群人,老朱颇为不悦,立即命令这些“闲杂人等”回避。
然而,这些人一动不动。
显然,这行为已经堪称“抗旨不遵”了。没想到蓝玉竟做了一件更错误的事:他命令这些人退下。
这些人乖乖地退下了。
老朱恍然大悟,合着你蓝玉手下的将士,都只认识你蓝老大,不认识我这个朱老大!这件事被小心眼的朱元璋记在了心里,但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对蓝玉动手。
毕竟,蓝玉是太子朱标一党的亲信,杀掉他,无疑变相削弱了太子。从亲缘关系上来看,朱标是常遇春的女婿,蓝玉是常遇春老婆的弟弟,两人之间关系匪浅。所以,蓝玉成了最坚定的太子党。
蓝玉虽跋扈,但朱标驭人有道,蓝玉对朱太子服服帖帖,毕恭毕敬。所以,老朱没必要杀掉未来皇帝的亲党,纵容了蓝玉一段时间。
可惜这一切,都随着朱标之死而发生剧变。
太子朱标一死,老朱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孙子朱允炆身上。联想到蓝玉的种种跋扈之举,老朱有些不放心。朱标能让蓝玉心服,朱允炆能吗?
自己一死,皇孙朱允炆恐怕无法驾驭蓝玉。朱元璋晚年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孙子铺路。所以,对于蓝玉这个“不定数”,老朱做出了决定——杀!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锦衣卫指挥蒋瓛就告发蓝玉谋反,不久,将这一众人等下狱鞫讯后,狱词称:“蓝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之后,朱元璋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对其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至于史料中的谋反,自然是假的。那些遭受牵连的一万五千人,其实,也只是“附赠品”罢了。
参考资料:
【《明史》、《蓝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