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战国末秦朝初秦国著名将领,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世代将门,威震中原。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蒙骜作为秦国将领,先伐韩,后攻魏,共为秦国攻取70余城,在中国历史上亦为罕见,官至上卿。蒙恬父亲蒙武,公元前224年,以裨将随王翦领兵攻楚国,大败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杀楚将项燕而归。公元前223年,蒙武率兵攻打楚国,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次年,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闽、粤一带),越君投降,秦在此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蒙恬,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
委以重任,抗击匈奴。其实,蒙恬在统一六国的战斗中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只是积累了战争经验,才华也得到了秦始皇认可。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匈奴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让年轻的蒙恬领兵出征。主要因为:其一,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正是因为这两点,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决定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秦朝战马不多,马匹质量与匈奴相比也相差甚远,同时,由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根本性区别,秦国骑兵数量也远远不够。要想战胜匈奴,蒙恬必须找到秦军的长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秦在战役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事实上是代表着当时军事水平的高峰,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匈奴大败在所难免。蒙恬与匈奴在河套地区一战,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此后几十年匈奴不敢再进汉地。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经此一役,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以险制塞,精修秦道。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带兵继续坚守边陲,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一举措,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蒙恬造笔
公元前223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