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朱棣和朱允炆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1402年,在历经了四年的“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而朱棣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而明朝的皇位传承也从朱标一脉转到了朱棣手中。
当年朱允炆的失败主要一部分原因要由朱元璋背锅,他晚年大杀功臣的行为导致建文朝名将凋零,能抗衡朱棣的人寥寥无几,另外一部分朱允炆也要负责任,那就是他对于下属不能尽心任用,徐达之子徐辉祖堪称大将之才,针对朱棣的弊端也切中时弊,可是朱允炆一概不听,而一直打败仗的李景隆却在朱允炆手上得到了重用。
所以朱允炆的失败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现象,而朱允炆的去向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谜题。
不过当时朱元璋为了消除功臣对明朝的威胁,在死前大杀功臣并分封自己的儿子成为朱家的“守门人”,就是一旦有人威胁到了朱姓之人的帝位,那么这些藩王则可以“清君侧”。
那么我们就要有个疑问了,当年朱允炆和朱棣在靖难之役大打出手的时候,朱家的别的王爷都在干嘛呢?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朱家宗亲见死不救,在当时被公认为“燕王死党”的宁王朱权其实一开始也是并不情愿和燕王站在一起的,毕竟这种事情太大了,一旦失败就是满门抄斩。
直到朱棣最后说了一句“和他平分天下”之后同意和朱棣结盟,然而当宁王朱权交出“朵颜三卫”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朵颜三卫”实质上不属于朱权节制了。
为什么朱权由一开始都不同意变为最后同意呢?其中自然有朱棣的胁迫利诱在其中,但是更主观的原因也还是由朱允炆自己造成的,那就是朱允炆自己制定的“削藩”之策。
其实在朱元璋晚年,有部分朝臣就认为藩王的“尾大不掉”已经威胁了中央的安全,当时虽然驻守边关的都是藩王,比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都是对付北元残部的一把好手,当时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称呼。
可是藩王在外手握重兵就极容易形成当年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后果,朱元璋一开始考虑到的是不想让开国功臣威胁朱允炆的帝位,可是他恰恰漏了自己的儿子。
以朱允炆的性格能够压制的了能征善战的朱棣和朱权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朱允炆一登基就制定了“削藩”的国策,对当时实力最强的燕王等人下手。
然而朱允炆又棋差一招,当年汉朝平定宗室是靠了整整三代人之力,汉文帝、汉景帝最后才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可是朱允炆太急了,他为了削藩先从实力弱小的秦王、晋王下手,这一下就等于是直接告诉朱棣我要动你了。
所以之后朱棣有了防范,他勉强逃过一劫。但是秦王、晋王和燕王的遭遇也让其他的王爷开始寒心了,本身可能心向朱允炆的,因为朱允炆这一折腾直接选择倒向朱棣,或者采取的是按兵不动的态度,待形势更明朗时候再做打算。
当时除了燕王朱棣之外,属宁王朱权的实力最为强大,从宁王一开始来看,他本身并不愿意和朱棣造反,但是他既然不愿意又为什么不帮助建文帝呢?原因就在于此,削藩政策让宁王朱权自己都寒心,他担心自己之后也会如同朱棣一样,所以朱权由一开始的婉拒变成后来答应帮助朱棣夺天下。
连宁王朱权都是如此,更别提当时实力不如这两人的藩王了,所以朱允炆的“削藩”想法是没错,可是怪只能怪他太急,而齐泰等人又志大才疏,以至于让朱棣有了防范,最后的结果就是朱棣赢了,朱允炆输了,而朱棣则开创了“永乐盛世”,朱允炆只是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