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占领北京为什么守不住江山 只能说李自成的实力不济

你真的了解李自成坐稳江山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大杰出的草莽英雄:黄巢和李自成。

这两个人,都曾占领了当时的都城,但都守不住江山,很快失败,让人慨叹。

与黄巢相比,李自成的势力更大,坐天下的希望更大,但他的失败却更快、下场很惨。

为此,几百年来,许多专家、教授都对李自成的失败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归纳出来的失败原因写成的书有好几十种。

其实,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实力不济。

很奇怪,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专家、教授们偏偏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为什么说李自成的实力不济呢?

别看李自成从西安杀向北京,一路咋咋呼呼,号称百万,声势很大,其实也就二十来万人。

而且,这二十多万人,都是饥饿不堪的流民为混口饭吃所组合成的业余军队,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别说什么战法、阵法,军中的基本号令能分清、能执行,就不错了,作战能力很差,不堪一击。

当时的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就是清军。

清军八旗由女真骑兵组成,这些女真骑兵出身于渔猎民族,这些民族整天与猛禽野兽搏杀,嗜血、凶悍、武孔有力,一旦训练成兵,其战斗力便成倍提高,在战场上驰骋决荡,所向披靡。

相对而言,大明的军队尽管盔甲、武器方面要精良许多,但军队成员出身于农耕汉民族,性格上的和善,决定了战斗的力度趋于疲软。

所以,明军对付农民军,原本是不成问题的,但一旦与清军对阵,就会被清军撵着打。

曾几何时,象曹文诏、卢象升、洪承畴等等,都是农民军的克星,曹文诏更有带几十个人就追着成千上万农民军打的恐怖记录。

李自成之所以能坐大,是每每其濒临绝境时,清军就入关捣乱,适时救了他一把,让其转危为安、起死回生。

而在农民军前威风八面的曹文诏、卢象升、洪承畴等人,一遇上了清军,就象霜打后的柿子,全蔫了,毫无例外地战败,或战死、或投降。

以李自成取北京为例。

李自成取北京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而在这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就在西安宣布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置百官,兵力最鼎盛。

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自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兵分两路,直扑北京。

由于明廷已风雨飘摇,人心不定,已成瓦解之势。

所以李自成刚渡黄河,平阳知府张璘然已弃城逃遁。

而蒲州(今山西永济)的明将高杰也狂奔泽州(今山西晋城),再往济源。

受此影响,猗氏、闻喜、绛州(今山西新绛)等明朝州县官员开城投降。

李自成大军攻下太原后,又连下黎城、临晋、潞安、忻州等城,一路行来,顺风顺水。

李自成也因此狂妄自大,认为天下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矣。

可是,到了代州(今山西代县),遇上了镇守山西兼关门、代州、三关的大明总兵周遇吉,李自成一下子就被打懵了。

李自成的二十万竟然被周遇吉的四千宁武军截住厮杀,连战连败。

周遇吉因为代州城内粮尽,主动退保宁武关。

而在宁武关,周遇吉依然把李自成大军打得找不着北。

李自成见伤亡惨重,马上打退堂鼓,准备收兵回西安。

是牛金星等部下坚劝,说,我们人多打人少,用车轮战术,累也把他们累死,凭什么撤军?

李自成这才稳定心神,继续和周遇吉死耗。

就这样,用车轮战术激战了四昼夜,终于攻下了宁武关。

但在死人堆里进了关城,李自成心有余悸,他对部下说:“前面还有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等众多军事重镇,只要还有一个周遇吉,我军就会败亡了。算了,还是先撤回陕西算了。”

李自成嘴里是这么说的,他也是真的这么干的。他早早就定下了班师日期。

只不过,大同镇总兵姜瓖、宣府镇总兵王承荫相继送来了降表,这才鼓励了李自成过大同、宣府直抵居庸关。

而明居庸关守将唐通又迅速开关迎接,李自成终于顺利进至大明帝都进北京城。

可以说,李自成能得北京城,是捡了一个漏。

他不能守江山,那是肯定的。

明朝一亡,和他对阵的就是战斗力比明军更强、更凶悍的清军。

果然,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当多尔衮指挥清军杀出,李自成的大军立刻崩盘了。

有人说,李自成在山海关外一片石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吴三桂和清军合兵夹击。

但,从一年之后李自成军在西安被清军打得一溃千里的表现来看,李自成军的战斗力确实比清军差得太远了。

几百年来,有人骂吴三桂,说是吴三桂献出了山海关,不然,李自成就不会失败。

这个原因根本不能成立。

李自成军的实力就那样,就算山海关掌握在李自成的手上,清军另行从蓟门镇打进来,李自成军也仍然阻挡不了清军定鼎中原的步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