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王莽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知秀网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公元9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国玺,接受刘婴禅让,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新”。
从“假皇帝”到“真皇帝”,王莽的第一个大的目标终于完成了。在正统的观念下,他一直是人们心中篡位的大奸之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民选皇帝”,又像一位从近现代穿越过去的“民主之王”。
01
“圣人德才”打通了晋升之路
12岁,父亲和哥哥不幸去世,一家人的担子都压在了他的身上。他以一种超乎外人想象的温良和仁孝来面对这不幸的生活。
用心侍奉母亲、嫂子,好好抚养兄长的孤子,在外对人温良恭俭,委婉有礼。
渐渐地,身为太后的姑母王政君也了解到了这些,开始照顾和赏识这位侄子。
29岁, 王莽封侯
这难道是上天补偿他少年时的不幸吗?当然不是。
一方面有家族的照顾。当时的王家权倾朝野,有了叔伯和姑姑的照顾,当然平步青云。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仁孝”德行已经大有名气,非常符合当时的价值观标准。从武帝开始,儒家思想便开始兴盛起来,到了当时的元帝、成帝,虽然国力衰弱了,但儒家的话语权更重了,从皇帝到大臣再到底层,一致看好儒家修养极高的王莽。
在世人的心目中,他具有圣人的德才,对亲人恭敬,对外人谦恭,生活节俭,工作勤奋,即便位高权重仍保持低调的“本色”,简直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典范。
以致于当汉哀帝赶王莽回封国后,天下吏民竟一同为他鸣冤,使哀帝不得不又把他召回。
此时的王莽,在天下人心中已经是圣人,已经是精神的领袖。
02
朝野支持下登上最高位
汉哀帝去世后,王莽又大权在握。准确的说,从此以后,刘家的天下都已经被他全面接手了。
当了一段时间的“假皇帝”后,用一种开创中国历史先河的“禅让”皇帝的方式,登上最高之位。
说他是“篡位”,是站在了刘氏汉家的角度来讲,可他的登基却是当时朝野上下一起拥戴而来的。当时的刘家气数已经快要殆尽,朝廷上下需要一个“救世主”出现,而王莽正是不二人选。
于是,从朝廷到底层,难得达成一致的共识,便是希望王莽以天下为己任来拯救苍生啊。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民选皇帝”。
当然,在通向最高位的路上,他也采取了一些老套路来造势,但大家理解啊。理解了就好办了,一切非常顺利。
03
超前的改制导致了败局
53岁的王莽终于开启了自己的时代,接下来开始大刀阔斧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于是,开始采取一系列惠民措施和改革,史称“王莽改制”
改制的主要内容有这么几点:
一是将天下的田地统称为“王田”,严禁私人买卖。
二是解放奴婢,严禁私人买卖。
三是改革币制,发行新货币。
四是盐铁官营,山川河流归国有。
这是两千年前的改革思想吗?单单拎出来这些改制内容,完全是近现代人的思想啊,有没有怀疑王莽是穿越到汉朝的同学啊?
当然,那时的他定然不知道啥是穿越,只是继承孔子的思想,企图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治国安天下,又在周朝的制度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形成了自己的“新制”。难怪有人会评价他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然而,这样的改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万万行不通、行不远的。由于难以施行,所以就不停地挑战,造成朝令夕改、政令不通等后果,很快引起上下不满,导致危机四伏。
征服高丽、仇视匈奴,更是使矛盾变成了战争,战争又进一步激化朝内的矛盾。后果,众所周知。
04
从王莽身上悟到了什么
一是坚守高尚德行,才会受人敬仰。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注重德行的社会,儒家的价值追求和标准更是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德行是立身之本,一个人有了好的德行,并能坚守住、践行好,才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戴。
二是顺应时代发展,才有个人发展。从功利的角度来讲,王莽能够称帝成功,得益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得益于那个时代的潮流,他的思想行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才一步步了成就了自己的发展。一个人的力量的微不足道的,只有顺应时代大势,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才会有机会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
三是为民踏实务实,才能走的长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任何一个朝代,想要安天下,就要先安民。王莽之前赢得了民心,受民爱戴,但并没有踏实务实地为民。他的改制是不符合当时国家和百姓需求的,并没有达到老百姓心中的期望,反而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如此怎能不失败。只用始终为民考虑、为民施政,才能走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