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大多是属于男人的,而他们背后的女人却会常常被人们忽略,这是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薄姬的出身其实很低微,她是一个私生女,父亲是吴郡人(今江苏一带),史书只记载姓薄,母亲是以前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了薄姬,后来魏豹做了魏王,所以她母亲就把他献给魏豹,后来魏豹背叛刘邦被干掉,薄姬作为战利品被刘邦纳入了后宫。
可能由于薄姬出身低微,一开始又是魏豹的妃子,后来才成为刘邦的妃子,所以薄姬一直谨小慎微、低调本分。薄姬入宫一年多,也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估计刘邦早忘了有这个人了。然而,冥冥中自有安排。薄姬和刘邦此时宠幸的管夫人、赵子儿小时候关系很好,曾经许愿:“先贵无相忘”。有一次这两位提起这件旧事说笑,结果正好刘邦听到了,所以可怜薄姬,于是召而幸之,然后就生下了了汉文帝刘恒。然后刘邦好像又把薄姬忘了,很少得见。
刘邦死后,惠帝刘盈即位,然而实权掌握在吕后手中,吕后开始清算刘邦之前所宠幸的其他妃子,最惨的是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而且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邦曾想立其为太子)也被毒死,其他的妃嫔也都囚禁起来。结果薄姬因为不受刘邦宠幸,所以没有遭到吕后的迫害,能够跟随刘恒到代国,这是对低调本分、无欲无求的薄姬第一次回报。
刘盈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开始谋立诸吕为王,而且残害刘氏宗族子弟,吕后也曾想让刘恒去做赵王(前几任赵王都死翘了),可是薄姬和刘恒母子谢绝了,表示愿意坚守边境(代王谢,愿守边)。要知道代国基本上就是西汉初期的最北边了,环境恶劣,而且靠近匈奴,所以没人愿意待在这种地方,可是薄姬和刘恒不愿意和别人争名夺利,所以但求清净、安稳。
然而正是由于薄姬的低调本分、无欲无求,当周勃、陈平平定诸吕之乱后,大臣们商议迎立新皇帝之时,有人提议立刘襄(刘肥的儿子),可是由于刘襄母家名声不好,担心刘襄即位后,会出现下一个吕氏,所以否决了。而刘恒因为母亲为人谨慎低调(太后家薄氏谨良),获得了荣登帝位的机会,刘恒即位后和儿子刘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为大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薄太后出身低微,前半生经历坎坷,进入刘邦后宫后也不受重视,其实也磨练了这位母亲低调本分、无欲无求的人生哲学,西汉初年宫廷都重视黄老之学。或许薄太后正是从老子《道德经》中汲取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而且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比如“处众人之所恶”,代地就是大家都厌恶的地方;“夫唯不争故无忧”,薄姬不争宠,所以不遭吕后报复,刘恒不争,能躲过吕后残害。
而当刘恒即位后,母亲薄太后对他人生的教育、影响也深深体现在他的各项为政举措之上。无为而治正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汉初社会确实需要休养生息;带头勤俭节约,天下风气为之一变,这也许是他们母子终生坚持的习惯;宽仁爱民,减租省赋,废除严刑苛法等等都体现了一位母亲对于孩子从小教育的根深蒂固。因为薄姬是经历过各种磨难的,他们身处代地也更能了解普通百姓的疾苦,所以汉文帝更懂得慈惠爱民。
西汉以孝治天下,除了高祖刘邦,每位皇帝的谥号都带有孝字,比如孝惠、孝文、孝武。汉文帝可以说是真正的以身作则,汉文帝刘恒和母亲薄太后的一段事迹还被后世列入二十四孝当中,就是亲尝汤药(母长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意思是说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生病,三年时间里汉文帝一直细心照料,亲自煎药而且必须替母亲尝尝热不热、苦不苦,仁孝之名天下传闻。
薄太后还曾经救过周勃,有人诬告周勃谋反,薄太后知道后,认为周勃没有谋反的事。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数十万大军,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说明她深明大义,坚持正义公道。
薄太后在汉文帝去世两年后也去世,当时正是他的孙子汉景帝刘启即位第二年。由于汉文帝早于自己的母亲去世,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葬,死后继续对这个为了他奉献一生的母亲尽孝。
薄姬前半生历经坎坷、磨难,一直谨慎低调、无欲无争,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自己的儿子刘恒,而且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处世哲学,让大臣们可以放心的迎立汉文帝而不担心会出现下一个吕后,她把她处世哲学、人生感悟原原本本的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子。在文帝即位后,薄太后没有改变自己,在幕后默默的支持帮扶着的自己的儿子,不专横不跋扈,为后世所称赞。
她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谨慎低调、无欲无争。失意时不悲,泰然处之,处众人之所恶;得意时不喜,不张扬跋扈,默默扶持自己的儿子。虽然她从来没有站到朝堂之前,但是文景之治的盛世开创与她有分不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