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袁绍和汉献帝,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董卓被吕布王允刺杀后,献帝终于在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摆脱了凉州势力的魔爪,从长安东归洛阳。此时,虽然汉朝已经接近名存实亡,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何处理东归的献帝,就成为了考验各方政治智慧的大难题。
汉献帝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是曹操成功地“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从献帝东归的路线来看,他是先到的袁绍的河东郡境内。沮授、田丰二人都力劝袁绍一定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作为当时声望最显、实力最强的“诸侯”,袁绍却没有“迎献帝”,让曹操白捡了献帝这块“肥肉“,白白丧失了这个大好机会。之后,官渡之战,袁绍又被曹操打败,这一失一败,就让袁绍陷入了灭亡的螺旋。
官渡之战
很多年来,世人都认为这是袁绍“愚蠢无知”“有眼无珠不识货”,从而“白白放走”献帝。但公允地说,袁绍“四世三公”,自起兵伐董卓后一路高歌猛进,帐下人才济济,也在当时威望最高,实力最强。他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后人可以说他不如曹操“厉害”,但要给他扣上“愚蠢无知”的大帽子,那就过分了。那明明是袁绍先遇到的献帝,为什么他却放弃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呢?
首先,献帝有“合法性”问题
董卓为了便于揽权,进京后就胁迫少帝刘辩自尽,而立刘辩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年纪更小的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主要的“大义”之一就是董卓“杀少帝”。而联军当时也的确有质疑献帝合法性的声音。从袁绍的角度看,他曾经作为反董卓联盟的盟主,而献帝恰恰为董卓所立,实乃 “恶之花”结出的“恶之果”,所以他迎奉献帝的主观情绪一开始可能就不足。
董卓,三国的“万恶之源”
第二,袁绍势力内部争论激烈,使得袁绍迟疑
沮授和田丰支持迎献帝。早在袁绍刚占入冀州时,沮授就给袁绍策划了将来的道路:“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后来献帝走到河东郡时,沮授再次劝说袁绍,一定要迎接献帝并想办法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警告袁绍,如果不做,会有人捷足先登。
沮授可能是袁绍帐下最厉害的谋士
但是郭图与淳于琼认为,汉朝衰亡不可避免,复兴汉室更是“痴人说梦”。而袁绍兵强马壮,本来可以自己“自立门户”,但如果迎了献帝,那就“君臣之分已定”,以后就会颇多掣肘(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讲白了,立了献帝,袁绍自己也就失去了问鼎九五之位的机会,最多只能位极人臣了。(郭图与淳于琼的话,在曹操身上完全应验,曹操一生都不敢称帝)。
被戏称“没出对过主意”的郭图
正反两派,激烈辩论,也各有道理,也使得袁绍无法立刻决定去迎献帝。
第三,袁绍自己的野心,最终促成他不迎献帝
东汉年间,史家豪族横行。世家豪族实际上把持了官员选拔和行政治理两大权力。在世家豪族眼中,皇帝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只不过是大家推举出来的“吉祥物”。要说四世三公的袁绍没有野心,那绝对是不切实际的。比如,袁绍在做关东联军盟主的时候,就想来个“另立中央”,把幽州牧刘豫立为皇帝,只不过遭到了刘豫本人、曹操、袁术等人的反对,再加上董卓的威胁还未解除,所以只得做罢。但时移世易,此时的袁绍,已经统领北方四州,声名最显,实力最强,他心中的野心也已经膨胀,觉得自己能在很短时间内一统中国。事实上,当时很多人也的确认为,如果袁绍出击,应该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打败其他诸侯。这时,如果你是袁绍,你坚信接下来你可以大展拳脚,很快统一中国,那你觉得,你还需要没事找事来迎个献帝到你头上发号施令吗?
袁绍其实也是一代人杰
其实,就算袁绍真的迎了献帝,那他真的又能和献帝长期共存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他的实力太强了,而献帝太弱了。实力强的居下,实力弱的居上,这是不可能长久的。献帝于袁绍,真就如曹操所言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与袁绍相比,此时的曹操虽有一定实力,却远远谈不上强盛,他四面皆有强敌,正在苦心孤诣地谋求最基本的生存。而献帝一个弱主,却能加持给曹操“合法性”和“正统性”。强敌环伺,苦苦挣扎的曹操,自然从心底里感觉“如获至宝”。所以,即使袁绍迎了献帝,他们也不能长久,反而是曹操,才是献帝最理想的“归宿”。事实上,曹操一生不敢称帝,曹丕就算称帝,献帝也还是留住了性命,做了“山阳公”,这对一个末代皇帝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