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偃旗息鼓,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偃旗息鼓,是一个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意为放倒战旗,停止擂鼓,比喻军队隐藏行踪,不暴露目标。这个成语的出现与汉末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赵云息息相关,因为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指的就是赵云在一次战斗中的表现。这个成语故事出现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当中。故事的发生时间为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故事的详细经过是这样的:
自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汉中之战爆发后,刘备和曹操在展开激烈较量。到了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军汉中主帅夏侯渊,战争胜负的天平逐渐向刘备一方倾斜。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曹操于同年三月亲自率部来到汉中一带,企图夺回失地,为爱将夏侯渊复仇。
刘备见曹操来势凶猛,传令三军转攻为守,依托险关要隘坚守避战。曹操见刘备坚守不出,无计可施,一面传令大军择险据守,一面建仓储粮、囤备军需,静待时局之变,伺机向刘备发动攻击。曹操的粮草囤积地就在北山的山脚下。
北山,即如今的天荡山,因此地处阳平关以北,故得名。天荡山隶属秦岭山系,位于如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北八里处的勉阳镇黄家沟村。它东起堰河西岸、西连关山梁的雷公山,主峰高近一千二百米,与阳平关、定军山呈品字形犄角之势牢牢控制着汉中盆地的西部大门,是一处天然的军事屏障。对于它的战略地位,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汉中盆地比喻为一个口袋,那么阳平关就是袋口,而定军山和天荡山就是扎紧袋口两端的绳头,三者构成了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掌控着汉中地区的安危。而米仓山就在天荡山西南面的怀抱之中,圆若覆盖、貌似粮囤,四周茂林丛生、山顶平坦如席,是一处四面固险、易守难攻之地。
经过一番建设后,北山迅速成为曹军在汉中地区最庞大的粮草囤积地,储存在这里的粮食有数万袋之多,这也引起了刘备大军的高度关注。距离北山最近的黄忠、赵云便打起了袭击北山的主意。经过一番商议后,两人决定由黄忠率部向北山发动进攻,赵云率部进行策应和掩护,并约定了回程的时间。
不过,约定时间过后很久,黄忠依然不见踪迹,一股曹军却突然出现在赵云的面前并向赵云发动进攻。此时,赵云身边仅有数十名骑兵。经过一番厮杀,赵云好不容易击退了这股曹军。但不久之后,曹军主力再度出现,将赵云团团包围。经过一番血战,赵云杀出重围,返回营寨。此后,赵云得知副将张著依然被困在敌军的包围圈内,便再度冲进包围圈救出了张著。
赵云带着张著返回营寨不久,有士卒来报,曹军主力正向营寨方向前进。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势,随军参战的沔阳县长张翼提出,紧闭寨门,加强防御。不过,赵云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下令放倒战旗,停止擂鼓,打开寨门。尽管所有将士都不明白赵云此举究竟是何用意,但都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于是,当曹军主力来到营寨前时,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场面。一眼望去,赵云营寨寨门打开,既看不到旗帜,也听不到擂鼓之声,连人影都不见一个。
对于对方营寨的这一奇怪场面,曹军将领非常奇怪,都认为对手一定在营寨中设有伏兵,贸然冲进去一定会上当。于是,曹军将领下令,放弃进攻,全军撤回。就在此时,赵云命人擂响战鼓,弓箭手万箭齐发。曹军措手不及,自相践踏,落入汉水淹死的士卒不计其数。
赵云以寡胜多、击败曹军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汉中,刘备亲自来到营寨视察。当看到营寨的地形后,刘备大为惊讶,盛赞赵云一身是胆,为大摆宴席为赵云庆功。从此之后,赵云在军中有了一个雅号:虎威将军。赵云的这次战绩,后来也被记录在《云别传》当中。该书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写下了“偃旗息鼓”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后来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那么,赵云偃旗息鼓的营寨究竟在哪里呢?经过考证,该地就在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左所村。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人们已经无法在这里找到任何与那场战斗相关的痕迹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