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白帝城托孤,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很多人都认为白帝城托孤一事,说明刘备很厚道很看重诸葛,甚至有把江山拱手相让的想法;而诸葛亮呢则很讲道义,只想给刘家挑大梁,当一辈子大管家,事实真的如此吗?呵呵,在本人看,未必!
我们来看看史书上的说法: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没看出问题来?好我来给诸位分析一下:
第一,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有一个人也在,那个人就是李严。同是托孤大臣,诸葛亮接收的职务是,封武乡侯开府治事,再接任益州牧,关键一点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而李严呢?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这下明白了吧?刘备虽然说幼子可以拥立就立,立不起来你孔明就自己来,可是最重要的军权却给了李严。这就相当于,老刘派着诸葛的肩膀说,你办事我放心,不过,这个位置还是要让别人去干,你就安心做你的吧。
第二,刘备话里是有话的,他拿诸葛亮和曹丕做比较不是随便拍脑门想出来的。曹丕是什么人,在刘备看来那是篡位的盗国者。而且当时代能够拿来喻做辅佐君主的榜样并不少,例如:太公望、萧何,哪怕比霍光也要好于比曹丕。这就相当于有人对你说:你的能力可比汪精卫强十倍不止。你是什么感觉。随后刘备说出了他想说的话,你是个能安国的人啊,而且我看你最后还是个成“大事”的人。那么我儿子要是成器你就保他,要是不成,你就成你的“大事”好了。正史里的刘备可不是简单人物,论看人应该说三国难出其二,早在三顾(这里的三是虚数,应该远不止三次)之时,刘备就晓得诸葛亮的野心极大,这样的人可用,但必须谨慎。所以在刘备死前,诸葛亮虽然位至丞相,但始终都没有掌握过兵权,事实上刘备希望自己死后,也不让他拿到兵权。但是刘备明白,诸葛亮不好对付,除了自己外用别人来制约诸葛他是不放心的,于是他决定最后试一下诸葛的反应,同时旁敲侧击的告诉李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惜从后来看,李严才确实是个老实人,一点没明白老领导的意图。
有人说了,既然怀疑,那直接把诸葛亮放逐甚至杀了不就得了吗?事情还真没这么简单。要知道,刘备势力里的派别组成非常复杂,但最可怕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势力,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人物来制约他们,估计老刘家后人早晚是要被踢出益州的,所以刘备必须保留一个很好很强大的非益州人士来帮自己保住这份家产,而在徐州派和荆州派里,真能拿出来撑局面的,当时也就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了。于是刘备面对了一个两难问题:用诸葛亮怕他自立,不用他怕益州派闹事,最终他决定用诸葛,但是要预先打好防疫针,一方面敲山震虎看诸葛的反应,不成还是要杀;一方面安插下人以防不测。这下问题论到诸葛亮了,他的回答直接关系到生死:如果诸葛亮说,你说的太好了,我早就想把你儿子废了,自己当皇帝,那他估计会死在刘备前面。反过来,如果诸葛亮说:我从来没有这个想法,你千万别有疑心,把儿子交给我,你就放心吧,我早晚帮你儿子打下北方完成大业,那他也一定比刘备先见阎王,因为这种话刘备打死也不信。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最合理的答话——
第三,“股肱”二字让大家皆大欢喜很多人把股肱之臣理解为,国家支柱,皇帝之下,总揽军政的权臣。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股肱之臣的意思绝对不是“辅佐帝王的重臣”,而是“保护城垒(京师)的将官”。而真正“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式的权臣是被称为“腹心之臣”的。诸葛亮的意思是,我绝对没有敢造次的想法,我不过就是你们刘家的四肢,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帮你守住眼前这份产业,替你守土护城,仅此而已。OK,刘备要的就是这句话,他明白以他那点家底别说曹魏,连东吴都打不下来,只要能守住那一亩三分地就可以念阿弥陀佛了,而如果仅仅是守土的话,诸葛再能耐也没希望在益州反客为主,反而因为有诸葛在,益州本土的士族也能消停的多,这样他儿子,甚至儿子的儿子……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实现他的承诺,刘备死后不久,他就借南征夺走了李严的兵权,并命令李严驻守白帝,远离成都的政治核心,南征后为了长期控制兵权,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动几乎完全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最终耗空了这个蜀汉。而且刘备的儿子也彻底当了一回献帝第二。当然诸葛亮这么做,也并非是他多阴险,因为不这样,他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说,白帝城托孤,绝对不是一次仁义与道义的握手,而是一次厚黑对厚黑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