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继位后,大肆为旧朝宗室翻案,他为什么偏要和雍正唱反调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对于乾隆来说,是一个创造历史的一年。这一年,乾隆正式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原爵;这一年,他下令将已去世36年的弘晳恢复原名,收入宗籍;这一年,他最终为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允禩翻案,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乾隆四十三年的这波操作,实际上他对执政初期的内部现实困境的一种弥补,也揭示出他执政初期的治国方针。
乾隆继位后的内部现实困境
新皇继位,重在掌权。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帝去世,25岁的乾隆继位。
乾隆是幸运的,他继承了一份令不少帝王羡慕的基业。大清经康熙、雍正之后,社会安定,人口和财富迅速增加,国力蒸蒸日上。而且乾隆继位也很顺利,他没有经历康熙朝九子夺嫡式的喋血争斗,除了他的兄弟们没实力与他竞争之外,最主要的是,他得到了康熙的实力护佑,以至于后世不少人都怀疑,康熙是因为看上了乾隆,才把皇位给了四阿哥胤禛。
在乾隆以前,清朝的五个皇帝,都是经过一番斗争才上位的,只有乾隆是一帆风顺,未经波折就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政治上清明,母后、外戚、宦官专权等威胁,此时已被削弱到最低程度,国内亦没有强大的反对势力,边疆问题也不大,就连水旱灾荒都少有,可以说,乾隆继位时,大清没有什么爆炸性的危机,也没有什么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但是,一个社会的运行,普遍矛盾总还是存在的。虽然雍正给乾隆留了一笔钱,但是他所面临的皇室内部环境还是有些严峻。
康熙末年,诸皇子为争夺储位闹得动静太大,影响力也是深远的。雍正即位后,这种矛盾仍在持续。不过雍正并没手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他对政敌丝毫不留情面,或监禁,或流放,或杀戮。更有甚者,还将主要政敌八爷党的成员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以示侮辱并迫其致死,就连他们的子孙也没有放过,被消除了宗籍,并且对待自己的儿子弘时也是一样的狠。
像这种政治动荡,所涉及的八旗贵族和功臣后裔,范围甚广,雍正既然不能将其尽行诛杀,也就无法禁止他们私下议论。所以,尽管雍正帝在政治斗争中赢得了胜利,但在皇室内部却是结怨过多,在舆论上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皇室内部关系紧张是乾隆上台后所面临的一个内顾之忧。为了收揽人心,扭转长期以来宗室之间“互相排挤”的矛盾,他采取了缓和的措施,一边着手为雍正朝的冤案平反,一边为宗室成员广施恩。
对于允禩集团的成员,允、允禵等被圈禁的宗室先后被释放,归还爵位;原被消除宗籍的阿其那、塞思黑、延信、苏努等人的子孙也分别发还产业,赏给傣饷,赐予红带,收入玉蝶。
允祉和弘时虽已死去,但也分别被了入玉蝶,允祉还被赐还了爵位。还有一些骨干成员及其家属,也都得到了赦免。
不过,乾隆对于这场公案,只是对罪犯给予宽大处理,但并非平反全部案情。特别是对于八叔胤禩、允禟的问题,在政治上最为敏感,乾隆还是选择了将它搁置,直到晚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时,才为他们做了开脱。
与此同时,对于宗室中的成员,乾隆也分别给予了施恩。比如他把两个叔叔允祎、允禧分别晋升为郡王、贝勒,甚至包括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晋、孙子永璥也分别给予了辅国公的爵位。对于一些未曾受封的宗室,也分别加恩给予差使,以资上进。
此外,对于宗室中的长辈,特别是长期孀居于紫禁城内的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几个妃子,她们与封藩在外的儿子见面极少,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乾隆允许她们跟着儿子出宫去住,以享天伦之乐。
乾隆所有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来皇室内部尖锐的矛盾,为团结统治阶级各阶层人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乾隆还对雍正年间年羹尧、隆科多两案的遗留问题也进行了处理。雍正三年至五年(1725-1727年),雍正帝对此二人及其党羽进行了大清洗,并且大兴文字狱。
乾隆即位之后,首先,允许因年羹尧案冒充军功革职的知县、守备以上的文武官员起复,按情况降等录用。其次,对于当时各起文字狱案的涉及人员也分别放回原籍。除此之外,还对以往文字狱案通行复查。
这些举措都极大缓和了一个时期中最高统治者与官吏、士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但是乾隆对于宗室的宽容,并不代表他可以容忍宗室成员胡作非为。对于“弘皙逆案”的处理,就显示出了他严苛的一面。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晳被人告发谋反,乾隆下令宗人府对弘晳进行了严格审讯,最后弘晳被永远圈禁在景山菜园,他的子孙后代也者被革出宗室。
对于追随弘晳的人也没有放过,弘昌被革去了贝勒,弘升也被永远圈禁起来,弘皎虽然保住了王号,但再也不能享受俸禄。
从上述可以看出,乾隆在对待宗室上的态度,实行了“宽严相济”的政策,这个政策也同时体现在了他的治国方针当中。
乾隆执政初期的治国方针
雍正以严治国,乾隆说雍正的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说父亲是为了纠正康熙晚年的宽纵之弊,而他自己以“宽”、“缓”执政,同样也是在修正雍正的政策,也是出于不得已。
“宽”是为了缓和矛盾,而“缓”是为了避免引起动荡,宽、缓二字正是乾隆初政的特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乾隆60年的政治格局。
为了调整雍正时期苛严的政策,他在民生方面进行了调整 ,比如核实垦田升科,以免官员谎报荒地。停止清丈土地,不再搞清丈增赋的措施。还有停营田水利和井田、停废契纸契根法、停捐纳,等等,这些政策都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乾隆初政的措施,虽然有个别死硬派反对,但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乾隆说,康雍乾三朝总的方针是一脉相承的,但具体的政策措施,因时而变,各有特色。
康熙朝的特色是“宽”,但到了晚年,宽流于废弛。所以,雍正即位后,又不得不济之以“严”。到了他自己,仍是在修正雍正时期的“严”,虽然看似他对雍正时的政策做了多方面的改变,但其性质仍不超出纠偏补过的范围。
乾隆懂得,纠正一种政治极端时,必须要谨防另一种政治极端的产生。纠正雍正的苛严不算难,难得是要同时防止重蹈康熙晚年的覆辙。
所以,乾隆对于雍正的政策,并不是全盘否定,只是通过改变雍正的某些政策,以消除积弊,从而形成他自己“中道政治”和“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
综上所述,乾隆在四十三年为八叔允禩翻案,这仍是他在对雍正的“严”进行着修补,而并不是说雍正错了。
同时,这一年,对于乾隆来说,大清帝国没有任何政敌,他只需放,不需收;只需养,不需诛。这一年,是帝国的正午,他不再需要再戒备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