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执意攻城,而很少绕开呢?

翻遍历史古籍,其中记载最多的一项大概就属于战争了。战争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无论是在现代影视剧中还是在史书记载中,我们都能看到一副尸横遍野的景象跃然眼前。特别是在攻城的时候一定是一段特写。一般一场战役下来伤亡最大便是在攻城的时候。

很多现代人看到这样一副情景都会联想到,难道不能绕过去吗?非要攻城不可?毕竟现代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四通八达。基本上从任何一个方向都能走通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可是要知道,1912年清朝灭亡以前的中国和现代是大不相同的。

在古代城墙的修建的地理位置都非常的高,同时地势险要。为的就是能够居高临下的防御敌人。旧时的农耕民族,为了应对战争便使用了一些特殊的制材,比如说土木还要钻石等等材料,铸就一道厚厚的城墙来抵御敌人的进犯。

明朝时期(1368年),朱元璋率兵攻克徽州后,拜访了一位名叫朱升的隐士,希望能求得治国安邦还有进退之道。朱升便送给了朱元璋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命令各州府县广建城墙。

后来明朝宦官当政,君不理国事渐渐走向了衰败,民间农民军起义,清军趁机入关。这些城墙也起到了很大的防御作用。看过相关历史的人可能就会奇怪。为何这些起义军都不绕过去,而是一定要正面强攻呢?

历史学者认为,根本绕不过去,甚至可以说想绕但也不敢绕。平时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城墙可能就只是一面墙而已,实际上古代的城墙都是根据地理环境严密设计的,经常建立在交通重要的道路上,与地势险要的山隘相连接。然后好做相关的战略部署。

两军交战的时候,如果攻城方发生了变化。想要绕过城池。那么根据城墙地势的设计来说。一定是要绕很远。路途中还要带上粮食,而城内的人则是以逸待劳。等敌军到时候,早已经打好了埋伏,占领了优势的地形随时准备伏击。

所以绕城简直就是抛弃了地利与人和。这两样都是在战争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东西。相比于一鼓作气正面攻下城池。可能投机取巧绕过去还要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所以专家才会说:想绕但是不敢绕。如果这么容易就绕过去的话,那么历代皇帝费尽心机,甚至掏空国库来修建城池。岂不是失去了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