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谋反做了十足准备的朱高煦,为何很快就败了?

朱高煦谋反,大臣建议将朱高燧一同逮捕,为何杨士奇却极力阻止,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朱瞻基在杨荣的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很快就平定了叛乱。虽说朱高煦失败得很快,但是这次谋反,他却是蓄谋已久,做了十足的准备。

朱高煦是朱棣嫡次子,生性勇猛,长期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极力在父亲面前表现,就是希望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好得到父亲的肯定,从而册封自己为太子。

但是根据明朝祖训,太子只能是他的哥哥,也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所以朱高煦才要更加努力,证明自己确实比哥哥要强。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次立下战功,还救过朱棣的命,于是朱棣就暗示他,将来会封他为太子,这让朱高煦看到了希望。

后来朱棣登基,朱高煦满怀希望,幻想着自己成为太子的一天。然而朱棣还是封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不平,于是他屡次想办法诬陷大哥,可是这一切,都受到一位大臣的阻挠,他就是杨士奇。

杨士奇于建文朝入仕,曾奉命修撰《明太祖实录》。朱棣登基后,也十分重用他,并且让他负责教导太子朱高炽。杨士奇深深被朱高炽的仁善打动,认为他的确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是坚决拥护朱高炽的。

永乐六年,朱高煦联合三弟朱高燧,一同离间朱棣和太子的感情。后来朱棣渐渐动摇,便召来杨士奇等大臣,询问他们太子的情况。杨士奇称太子监国期间表现很好,而且对长辈充满孝敬之心,他还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朱棣听后很满意。

后来朱高煦又和朱高燧几次联手,打算诬陷朱高炽,都是因为杨士奇的进言,让朱棣消除了疑虑,甚至开始怀疑朱高煦、朱高燧的用意。

永乐十四年,朱棣听闻朱高煦有夺嫡之心,随即询问大臣是否属实。别的大臣都不敢说实话,唯有杨士奇说:“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言下之意就是,汉王有没有夺嫡之心我不敢说,但是他屡次不肯就藩,还请求留守南京,其意图明显,你自己细品。这句话既说明自己不敢随意议论汉王,却又实际指出,朱高煦就是有夺嫡之心。朱棣听后便削去汉王两个护卫营,并强行命他就藩乐安。

杨士奇屡次破坏朱高煦的计划,朱高煦自然对他恨之入骨,所以他就藩以后,就开始筹谋起兵的事。朱棣在时他不敢动手,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他还没来得及动手,于是在朱瞻基刚登基不久,他认为时机到了,终于起兵谋反。

不过他低估了侄儿的能力,朱瞻基很快就亲征平定了叛乱,并且将朱高煦关押起来。此时很多大臣认为,朱高燧和朱高煦是一党,应该将赵王朱高燧一同逮捕,然而杨士奇却极力阻止。

朱高燧是朱棣嫡三子,他与二哥朱高煦一样,都有夺嫡之心。早年的时候,他和朱高煦勾结在一起,屡次陷害太子。永乐二十一年,他的护卫趁朱棣病重,甚至打算伪造遗诏,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不过后来被朱棣识破。

既然如此,就证明朱高燧确实与朱高煦一党,大臣的建议也在情理之中,可为何杨士奇却要极力阻止呢?

当时杨荣与杨士奇争辩这一话题,杨士奇的回答是:“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这句话包含了他极力阻止的三个理由。

一、维护叔侄情谊

皇室中为了争夺皇位,往往是自相残杀,就连亲父子、亲兄弟也无感情可言,所以皇室中有亲情是难能可贵的。朱棣一共就四个儿子,唯一的庶子很早就死了,只剩下这三个嫡子,明宣宗也只有这两个亲叔叔。

朱高炽对这两个弟弟仁至义尽,明宣宗本来也想善待叔叔们,谁知朱高煦会选择谋反,这让他难以忍受。如此一来,他就只剩下朱高燧一个叔叔了,如果连他也杀掉,就真的没什么亲人了。

杨士奇说:“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就是在提醒明宣宗,要维护叔侄情谊,不要连仅有的叔父也失去了。

二、朱高燧已无异心

朱高燧是朱棣的小儿子,一直以来都十分受宠,所以他也恃宠而骄,做出许多不法之事。后来朱棣认为他太过纵容这个儿子,于是狠狠训斥了朱高燧,朱高燧的行为就有所收敛了。

永乐二十一年,他的护卫企图作乱事败,事后朱棣责问朱高燧,他吓得说不出话来。还好朱高炽替他求情,称这都是下人的主意,朱高燧肯定不知情,朱棣这才作罢。不过从此以后,朱高燧再不敢有异心。

朱高炽即位后,对两位弟弟恩宠有加,还给朱高燧加了岁禄二万石。此时的朱高燧已经收敛,便主动放弃了常山左右二护卫。而朱高煦谋反之前,确实有意让朱高燧加入,但是朱高燧最终选择放弃。

所以杨士奇才说:“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就是说朱高燧既然没罪,就应该受到善待,如果对他有疑心的话,只需多加防范就是了。

明宣宗自然也认为杨士奇有理,所以他才会说:“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三、为明宣宗保名声

朱高煦明目张胆造反,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可是明宣宗要处置叔叔,难免不会有人说他不念亲情。如果这时候连朱高燧一同处置了,只会让百姓更加误认为,明宣宗是个残暴的皇帝,连自己的亲叔叔都不放过。

再者,朱高燧此时本来就已经没有异心了,留下他既没有祸患,也可以为明宣宗保住名声。因此杨士奇才说:“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亲叔侄何必兵戎相见,既伤了皇祖在天之意,又坏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

就这样,明宣宗最终放弃逮捕朱高燧。后来又有人弹劾朱高燧,称他与朱高煦共谋,但是杨士奇都劝他要保护亲人,于是明宣宗总是对这些弹劾不予理会。朱高燧知道自己安全后,也马上交出护卫部队,表示自己的忠心。

此后,明宣宗一直善待叔叔朱高燧,他对杨士奇说:“赵王所以全,卿力也。”宣德六年,赵王朱高燧去世,享年五十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