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清朝之前,进攻中南半岛的历代王朝大多没捞到什么实际好处,比如:宋朝征交趾、元世祖忽必烈三征安南、明朝经略安南,最后都是铩羽而归。
历史记载,乾隆曾四次出征缅甸,前三次号称清军依旧是走的前朝老路。
首先,武器太弱。清军士兵的武器是弓箭、刀、鸟枪。虽然配备了2000至3000斤铜炮、九节炮、劈山炮,但这些旧式火炮装填慢、射程短、威力有限。
相比之下,缅军武器却普遍优于清军。当时,缅甸正值雍笈牙王朝(贡榜王朝)的巅峰阶段,国力蒸蒸日上,统治者精明强干,其征伐暹罗、侵扰云南,还在海上与西方殖民者展开较量,堪称东南亚“小霸”。 通过购买、抢掠等方式,缅军从英、法、葡等西方殖民者手中搞到不少洋枪洋炮。
其次,气候不适应。 征缅战场山川纵横、植被茂密,清军的骑射本领难得施展,还经常遭到熟悉地形的缅军伏击、偷袭。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劳师远征的清军后勤难题一直无法破解。
第三,“烟瘴”肆虐。史载,前线清军一部约1000人,竟然有多达800人染瘴(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死去,剩下的也有100多人患病,还没打仗这支部队就几近全军覆没。
在烈性传染病面前,清军不分贵贱通通丧失了抵抗力,就连乾隆帝寄予厚望的高级将领、参加过平定准噶尔的御前侍卫福灵安,也于1767年在前线病故。
1769年,乾隆第四次征缅,清军总兵力4万多人,其中满洲八旗就占了3成左右,光是军费就筹措了白银850万两,并配备骡马6万多匹、各型火炮上百门,还让福建水师配合陆军作战,傅恒、阿桂、舒赫德、阿里衮等久经战阵的将领率军。
清军全力以赴、志在必得,但由于瘴气感染、作战伤亡,征缅战争打响不到3个月,清军兵力就锐减至1.3万人,减员达70%以上,其中大多死于疾疫。比如傅恒亲自指挥的8000精锐,抵达新街时仅剩2000余人。
随着疫情愈发严重,清军高级将领中,副将阿里衮、总兵吴士胜和叶相德、副都统齐凌扎布染瘴病故,主帅傅恒也患病腹泻不止。当时战局已对清军十分不利,继续打下去就可能重蹈前3次失败的覆辙。幸亏由于连年战争,缅甸消耗也很大,筋疲力竭,遂主动提出议和,征缅以这种形式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