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扬州多盐商?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扬州是江苏省的一个省辖市,位于江苏省中西部,与淮安、盐城、泰州、安徽天长接壤,又隔长江与南京、镇江相望。扬州现在相对比较“安静”,但扬州在历史上可是响当当的一线城市。就经济而言,扬州在古代的地位可比之现在的大上海。
西汉景帝时,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是吴王刘濞,控制着江淮浙地区,这里有很多河流湖泊,享有鱼盐之利。吴国国都就在现在的扬州,古称广陵。
南北朝有人说过这么一句名言,被误认为是唐人写的诗,这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下)扬州。”历经唐宋元明清,扬州都是所在朝代的一线城市,经济中心之一,或者说是盐都之一。
人是不能不吃盐的,管仲曰过:“无盐则肿。”在古代,盐是由朝廷专营的,或者由朝廷指定一些商人专营。古代的盐商基本上都是大富豪,这些人的钱多到数不完。
经典烧脑电视剧《雍正王朝》开篇就有一个情节:江南发大水,朝廷竟无钱可救。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下扬州,和有八阿哥、九阿哥支持的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等为首的盐帮头子们斗法,最终硬生生从这帮盐商身上撬出上百万两银子救灾。
任伯安等人为了孝敬九阿哥,一次就上贡一百万两银子,可见盐商之肥。任伯安后因刑部宰白鸭事件被八阿哥卖了,免掉江南巡盐道的差事。任伯安想投靠太子,条件之一就是恢复他江南巡盐道的职务,因为他知道这是个天下最肥的差事之一。
电视剧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扬州在清朝盐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却是真实的。
在扬州的盐帮中,来自安徽省徽州府的盐商占了大多数。徽州府在哪呢?就是现在安徽省最南部的黄山市,1987年徽州更名为黄山市。
徽商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实际上在扬州经营打拼的徽商更多。清末民初,曾有人说扬州虽然繁华无限,不过是徽商的经济殖民地。徽商在扬州遍地开花,这事要上溯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起家于东南,经济繁华的扬州很早就成了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要统一天下,必须筹集大量钱财和粮食,没钱粮还打什么仗?钱从哪来?朱元璋解除了盐禁,民间可以自主进行盐业交易。
在当时的盐业市场上,最有价值的是淮盐引。有规定,谁把粮食从江南运到北方与北元边界处,就能获得朝廷发放的淮盐引(30斤粮食可兑一份淮盐引),就能获得大量盐利。因为陕西距离边塞地区较近,陕商可以就近把粮食运过去,从而非常方便地获得大量淮盐引。江南地区的商人则因此而吃亏,毕竟江南距离边塞太远,粮食运输成本太高了。
明孝宗时户部尚书叶淇认为这样的规定对江南商人不公平,就规定江南商人不用运粮食北上,交出银子就可以兑换淮盐引。叶淇之所以这么做,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南直隶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人,是江南商人在朝廷的利益代表。
陕西商人对这个规定意见非常大,但当时的陕商实力雄厚,说那就去扬州卖盐吧,反正我们不缺钱。于是乎,成百上千的陕西商人扎堆于作为东南经济中心之一的扬州,有多少家陕商呢?少说也有500家。
当时的扬州盐业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除了最强的陕商,还有晋商和徽商。由于地理和文化风俗相近,陕商和晋商走到一起,一加一大于二。徽商在三角大战中处于劣势,但徽商却不疾不徐,稳扎稳打。徽州与扬州在地理上要比陕晋距离扬州近,各种物资可就近运往扬州。
徽商在扬州的商业竞争中不断打压陕商,怎么打压的呢?简单来说就是打官司。徽商一般都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时人称徽州人要么去当儒生,要么去当商人,既左儒右贾(商人)。
徽商经常找出陕商在生意上的漏洞,打各种官司,基本上都能赢。久而久之,陕商在扬州的商业控制范围不断被徽商吃掉。这种竞争维持到明神宗万历时,徽商在扬州已居首位。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大动荡后,扬州逐渐恢复元气。
图-扬州瘦西湖
清朝定都于京师(今北京),需要江南的大量钱粮北上。在这种情况下,徽商的优势更加明显,他们通过向朝廷交纳各种钱粮,赢得了朝廷的信任。由于在扬州商圈不得志,陕商转移目标,把重点放在经营四川上。清朝时的扬州大盐商,有很多都是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