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因为一手婉约好词,科考26年才中进士,这是为何呢?

柳永是北宋官场、词坛的一朵奇葩,接下来知秀网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官员。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柳永与父亲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那就是要科场扬名、仕途建功。柳永的这一志向是如此的坚定,哪怕经受了四次科举落榜的挫折,哪怕青楼勾栏醉生梦死过,但只要朝廷给了他一点机会,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第五次上了考场,终于登上进士榜。那年他已51岁,距离第一次科考已过去了26年。

北宋词人柳永

柳永科考如此艰难,不是才疏学浅,而是因为他写的那一手婉约好词,那些变“雅”为“俗”的鲜活市井之声,那些男欢女爱的世间旖旎,不能被以皇帝为代表的上流社会所认可,由词及人,柳永也不受皇帝待见,吃了20多年的科场闭门羹。

公元1002年,被父亲寄养在老家崇安的柳永,进京参加礼部考试,途中他从钱塘来到杭州,杭州的湖光山色、都市繁庶、佳人风姿深深吸引着18岁的柳永,他竟滞留在此,迷醉于听歌买笑的风流生活,写出了广为传诵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他又辗转苏州、扬州,竟在赶考途中度过了一段长达6年的放浪生活。

公元1008年,柳永终于来到都城汴京(今开封),京都繁华极盛、纸迷金醉,柳永流连其中,激情澎湃,辞赋频出,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第二年,朝廷举行春闱考试,柳永壮志满怀地应试,熟料榜上无名,这让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的柳永很受打击,愤慨之下写了《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最后两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此次科举落榜,是在宋真宗执政时期,真宗皇帝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对那些涣散军民士气的“靡靡之音”看不惯,而柳永词风浮艳、名噪一时,正好成为真宗皇帝的眼中钉,所以柳永考也是白考,被皇帝一句“属辞浮糜”就给pass掉了。真宗执政的大中祥符八年、天禧二年,柳永又先后参加了两次科考,怎奈皇帝成见已深,柳永必然地名落孙山。算起来,在真宗皇帝手里,柳永已经落榜了三次。

到了公元1024年,锲而不舍的柳永第四次参加科考,此时仁宗皇帝即位不久,刘太后听政,仁宗有很多事情都是照着父亲真宗的旧例来办,科考也一样,父亲不待见柳永,作儿子的也不能待见,所以仁宗皇帝把柳永的名字划掉,而且颁下口谕,让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第四次名落孙山。

这一次落榜,对柳永打击很大,他欲哭无泪,怀着满腔悲愤离开了京师、离开了钟爱的情人,也给世人留下了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的心冷到了极点。既然皇帝开了金口,柳永就成了“奉旨填词柳三变”,成了欢场中的“白衣卿相”。

他漫游天下,进春院,宿青楼,将作词工作室开在了歌妓的红罗帐旁,创作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等一首首撩情撩人的歌词,以至于每当夜幕降临,大宋各地无数的青楼便响起了柳永的歌声,柳永圈粉无数,“凡井水处,皆歌柳词”!

影视剧中的柳永和虫娘

醉生梦死的生活,没有磨灭柳永仕途建功的志向,只要给他一点阳光,他就会笑着向着太阳奔跑。公元1034年,仁宗皇帝熬死了刘太后,终于得以亲政,特意开了恩科,对历届科场的落魄之士放宽了录取尺度。柳永得知消息,马上由鄂州赶往京师。这一年的春闱,51岁的柳永与兄长柳三接同登进士榜,被任命为睦州团练推官。虽是历尽坎坷、暮年及第,但柳永仍然高兴不已。

柳永为官还是履职尽责的,没有把浪子的风情移植到官场上。他爱护百姓,为政有声,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名宦”,后来他又担任过余杭县令、泗州判官、著作郎、太常博士等职,最后在屯田员外郎任上致仕,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定居生活。公元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传说柳永死在一家青楼里,除了一枝秃笔和几张宣纸,身上既无一文钱财,身边也无陪伴的亲人,这倒也印证了柳永为官的清廉。那家青楼的老板迅速发动,组织了大江南北的当红歌妓来为柳永送葬,途中没有凄凄惨惨的哀乐,而是一路吟唱缠绵悱恻的情歌,没有白色丧服,而是红粉扑面、花枝招展,相信这正是柳永一生喜欢的香艳味道。后来,每到清明时节,歌妓们都相约到柳永的坟地祭扫,这一风俗竟然蔓延到了柳永去过的全国许多城乡,成了青楼的“行规”,被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俨然成为行业的节日一般。

至于柳永词的艺术成就,专家评论甚多,笔者不想多言,只想说柳永的词太招人,金国皇帝完颜亮本不想再打仗,熟料在读了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实在受不了那生香活色的诱惑,竟然又起了南下灭宋、霸占江南的邪念。

大词人苏东坡曾问一个伶人:我写的歌词与柳永的比怎么样?那伶人回答说: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青楼女子,拿着精巧的红牙板,缠缠绵绵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歌,则要由西北大汉,弹着铜铸的琵琶,挥舞厚重的铁绰板,摇滚着唱“大江东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