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史书中对此有什么记载?

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来,在以黄帝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现了一个农业方面成绩卓著的领袖——弃。传说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为后稷。他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还知道挑选良种。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等人治理国家时,烧山、焚泽,“实以益人”,这明显是扩展农业用地的举措。同时,他们规定各级官员所应配饰的毛皮服饰,从而鼓励“山林之人”入山打猎,并使得官员“散其财物”,而“万人得受其流”。这是明显的促进财物流通,鼓励生产的措施。《管子》中注重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商业以富强国家的思想,被称为“轻重派飞而《管子·撰度》是“轻重派”的代表篇目之一。这思想流派的主要主张就是商业治国。《管子·按度》中的这段论述,显然就是将其观念中的利用货币、商品流通以富国的主张,转化为黄帝、尧、舜等人的治国措施。

中国史前农耕聚落分布呈现出沿小河而居的特点。它反映出早期农业在水的利用方面对于河流的依赖,依据考古发现,水井最初出现在河姆渡遗址第1—2层相当于松泽文化下层的时期,其14C测定的年代距今约5700年。这里是长江三角洲水位较高的沼泽地带,无需深挖即容易见水,这里首先发明井不足为奇。而水位较低的黄河流域,开凿水井难度较大,而水井对于农业的意义远非长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拟。但大约到距今5000—4000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普遍发现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黄河流域的经济生活中已发生了显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阳矬李遗址和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的古井,距今约四千多年,基本上与黄帝时代相符。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规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华文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