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的侵朝行动失败了,为何日本人依旧那么推崇他?

对丰成秀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只要一提到万历皇帝,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怠政三十年”。确实,这是万历皇帝挥之不去的一个墨点,也正因为他的怠政,给了宦官崛起的机会,也才有了魏忠贤的滔天权势,也才有了明朝末年的暗无天日,也才有了崇祯的回天乏力和大明王朝的灭亡。对明朝而言,万历绝对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将万历皇帝的功绩全部抹杀,而历时八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无疑是他执政生涯中最大的亮点!

万历皇帝亲政后最大的败笔可能就是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清算,但饶是如此,经过多年新政的实施,万历皇帝还是积攒了不少资本,而明朝在当时的国力也确实不容小觑。偏偏在此时,有人想挑战明朝的权威,谁?日本的丰臣秀吉

万历十三年,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摄政”,总理军政大权,而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刚一上任就将目光盯向了明朝的传统藩属国朝鲜,并希望以朝鲜为跳板、实现向外扩张的目的。

当时三方势力的实际情况是:

日本:为了尽快占领朝鲜,日本发布了招募令,在短期内就集结了大量军队和粮食,并建造了大量的海战舰船;

朝鲜:朝鲜对日本的野心一无所知,其模仿明朝的重文轻武体系、以及多年安定的生存环境使得朝鲜的军力十分薄弱,很难抵御日本的进攻;

明朝:作为当时的帝国,明朝也度过了相对安逸的一段时光,对于即将发生的战争也少有准备;

从各方的备战上来看,日本明显处于领先优势。

万历二十年,随着丰臣秀吉的一声令下,日本700余艘大小战船载着近15万兵力开始进攻朝鲜。由于日本是不宣而战,事发突然,朝鲜猝防不及、接连败退,失去了很多城池。虽然朝鲜名将李舜臣的出现扭转了海战的局面,但大部分陆地的丢失还是让朝鲜王室不得不逃往中国边境,并迅速向万历皇帝递交国书、请兵支援

当时日本在中国的名字叫做“倭寇”,虽然他们对沿海地区的侵犯始终没有停息,但在张居正掌权之时,南有戚继光、北有李成梁,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倭寇的隐患。然而这次,日本竟然兴师动众进攻朝鲜,此举还是震惊了大明王朝。

起初,对于是否出兵朝鲜朝臣们的态度并不一致,但后来日本要求琉球、菲律宾等国向日本称臣纳贡的行为还是极大地伤害了明朝的自尊心,毕竟,明朝君臣已经习惯了君临天下的姿态。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决定向朝鲜派兵,可由于对日本和此次战争了解太少,最初谴往朝鲜的2000人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极少数人侥幸逃回。这次失败激怒了明朝,于是,迅速在国内集结了一支40000人的军队,在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的率领下开赴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明军气势如虹,一举拿下平壤,从而开始扭转朝鲜战场的局面。可是,之后在碧蹄馆一战中,明军查大受部队中计被围,查大受以3000兵力对抗日军20000人,坚持了一天一夜,万幸有杨元连夜领军赶来支援,才与日本打成了平手。碧蹄馆一战,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日军在汉城周边又集结了5万人的军队,李如松不敢轻易冒进,于是就退回了平壤,双方进入对峙

后来李如松从朝鲜方面得知日军将粮草全部存放在龙山大仓,于是,他命令查大受和李如梅带领一支精锐前去偷袭。查大受得手,将日军的十三座粮仓、数十万石粮食全部烧毁,使后勤本就吃紧的日军陷入被动

日本军心不稳,明军也出师过久、不愿继续耗下去,这么一来,议和就成了一种必然。关于这次议和,还在历史上闹出了笑话

当时明朝与日本并无来往,也没有所谓的“翻译”,于是就找了一个精通日语的商人做翻译,并破格将其提拔为游击将军。可这位翻译却是“两头吃”,虽然最终合议达成,可是当明朝太监到日本册封丰臣秀吉的时候,日本才发现在明朝眼里是自己输了,并驱逐了大明使团。这下明朝也知道受骗了,这个商人被就地正法。明朝与日本再次进入军事对峙

日本有个传统,就是兵不厌诈。他们吸取上次海战失败的教训,利用反间计让朝鲜国王革去了李舜臣的职务。万历二十五年,谋划已久的日本海上舰船偷袭了停泊在漆川岛的朝鲜海军,朝鲜船只几乎全部被击毁,连海军统帅元均也中炮身亡。

没有了海上力量的干扰,日军兵分两路、全面展开反扑。当时留在朝鲜的副总兵杨元在南原死守,但不足万人的军队还是无法抵御11万、而且来势汹汹的日军,最终杨元战死。全州的守将陈愚忠临阵怯逃,让日军轻而易举就拿下全州、进逼汉城

幸好此时明朝的大军赶到,主力部队取胜的同时,参将彭友德也率军重挫攻打青山的日军,而朝鲜也重新启用了李舜臣,用新组建的水师力量在海上击败日军。双方在蔚山展开了激战,明军未能一鼓作气拿下蔚山,待日军后援赶来时明军下令撤退。日军抓住明军撤退的时机大举反攻,明朝军队损失惨重,而日军也是元气大伤

蔚山之战八个月后,邢玠展开了对日军的第二轮进攻,这次明朝向朝鲜增派了110艘大小战船。邢玠也吸取了蔚山兵败的教训,十分重视水陆协同作战,禁止孤军深入,稳扎稳打,收效明显。而日军则是步步败退,即便能坚持下来的,也被明朝和朝鲜联军分割包围、逐渐蚕食。

战事不利让丰臣秀吉夙夜难免,久而久之,身体就吃不消了。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在内外交困下,一代枭雄丰臣秀吉离开了人世。他的死让本就无心恋战的日军更加溃散,再坚持下去只是增加伤亡人数而已,日军开始在巨济岛集结,侯船回国。可明朝和朝鲜哪肯就此罢手,除了在陆地上继续进攻之外,海上舰船也对日本的撤兵船展开围剿,日军死伤无数,当然,这种胜利也是有代价的,李舜臣、邓子龙等人都战死海面。

在日军撤离之后,明朝军队也开始全面撤军。这场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直持续到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长达8年之久,是明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发动的一场抗倭援朝战争,不但表达了明朝捍卫朝鲜宗主国地位的决心,也向所有人展现了明朝的实力和威严。虽然当时明朝已经开始沉沦,但它“帝国”的地位依然不容小觑。

万历皇帝的一生存在感很低,但不能否认,这场战争是在万历皇帝的主导下完成,也成为万历皇帝执政生涯中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之一

丰臣秀吉的侵朝行动失败了,但是,却为日本以后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参考,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推崇丰臣秀吉的原因所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