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曾在看到美国和加拿大地图的时候感慨,这两国之间的边界线可真是笔直。
在美国和加拿大8891公里的边界线中,分布着由经纬线划定的三段非地形边界:一是两国伍兹湖以西至太平洋乔治亚海峡的边界,基本以北纬49°线划定;二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从北冰洋到圣伊利亚斯山的边界,基本以西经141°线划定;三是两国东部从圣劳伦斯河到康涅狄格河的边界,基本以北纬45°线划定。且前两段边界较长,均超过了2000公里,是不可多见的让人惊叹的笔直国境线。
但美国和加拿大不同于非洲林立的各国,两国瓜分了大半的北美洲,却还能拥有如此笔直的国境线,着实令人诧异。其实这些国境线背后的美加两国几百年的历史,也如他们的国境线一样为人津津乐道。
当英国开始在地球的各地留下自己的印记时,北美洲的大片土地也被打上了英国的烙印。且不仅是英国,沙俄、西班牙和法国都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分到一杯羹。
随着殖民热潮的高涨,整个北美被各家瓜分殆尽。
1689年至1760年, 英法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长期的斗争。根据七年战争后英法签订的《巴黎条约》,法国被迫将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圣劳伦斯河及其以北土地割让给英国。
同时,法国还将路易斯安娜转让给西班牙作为其参战的报偿。至此, 法国退出了在北美的角逐, 将之后殖民地和殖民者的主要冲突留给了英国。
随着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声打响,这片英国一家独大的被殖民的土地出现了另一条前行的道路。原本属于英国的十三个州联合起来,脱离了英国这个大帝国。
1783年,英国也终于在《巴黎和约》中承认了美国独立。十多年后,英美两国又签订了《杰伊条约》。这也是美国早期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
《杰伊条约》涉及当时英美两国的一个重要冲突——美国西北边界哨所问题。在独立战争结束后,英国仍掌握着这一带的九个哨所,扼住了美国向西部扩张的咽喉。虽然按照《巴黎和约》第七条,英国应当"以适当的速度"将哨所交还给美国,但出于对加拿大殖民地的保护和来自国内皮毛贸易商和经济民族主义者的压力,英国开始找理由拖延交还日期。
对此,美国采取了强硬的态度与英国交涉,但英国一步也不让。随后在杰斐逊等人的煽动之下,西北的哨所成了美国反英情绪的重要根源。可于新生的美国而言,此时要再向远比自己强大的英国再次宣战,成功的希望实在是渺茫,所以美国还是选择了外交周旋和政治博弈,与英国签订了《杰伊条约》,以期在不打破美国和法国的相关协定的同时,用一部分美国的经济利益,换取英美之间一些重要冲突的解决或缓解。
而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干着追求独立的事业的时候,加拿大诸省对美国的举动表现出十分冷淡的态度。其实早在独立战争期间,十三个州就曾向更北方的殖民地发出"邀请",但均被拒绝。
1775年,美军曾在得不到加拿大诸省的"心"的时候粗暴入侵英国占有的魁北克。一开始魁北克的上层坚决抵制美国,但民众大多对此漠不关心。但随着战事的推进,当美军因粮饷不足开始征募劫掠, 并将一文不名的大陆券充作货币时,大量魁北克的法裔居民也开始抵制美国。次年,在《独立宣言》发表前夕,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甚至亲自去邀请加拿大诸省加入,但被拒之门外。
而在1778年法美结成同盟后,曾有计划北攻拿下加拿大诸省,大量法裔也期待他们的到来。但因为双方在加拿大的归属问题上存在分歧。法国人不愿看到美国拥有广袤的领土,美国也宁愿是英国而不是法国控制北方,所以北攻最终并未付诸实践。自然而然的,没有美国来抢的这些北方殖民地组成了新的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帝国。
1812年,英美两国爆发第二次大规模战争。一心想拿下加拿大的美国在开战头两年投入了大量兵力进攻加拿大。而英国也派出大量由加拿大人组成的军队。1813年冬至次年春,因为在欧洲击败了拿破仑,英国有了更多的兵力与美国开战,随后两军便在北美僵持不下。
而这场战争,最终以双方均未做出任何领土让步而结束。美国主动挑起了这场战争,最终非但没能拿下加拿大,还助推了加拿大国家的形成。此后,两国的差异越来越大,融为一体的也可能性越来越小。
从十三个州发展为世界领土第四大的国家,美国做出的努力确实很多。但在初期,在有可能拿下北美洲北部大片土地的时候,美国因为自身实力和对手的阻挠而没能统一北美。
在以后,因为加拿大民族和国家的逐渐形成,加拿大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美国拿下加拿大的可能性便更低,最终造就了两国互为邻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