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画家乔托·迪·邦多纳简介:为何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 1266年-1337年),意大利画家、雕刻家与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 (Ambrogiotto) 或Angelo (Angiolotto)的缩写。

乔托的著名画作赏析

一、《犹大之吻》

《犹大之吻》展现的是《圣经》“新约”上的一幅“画面”罗马总督誓言必须捉住耶稣,便收买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的犹大。被誉为14世纪文艺复兴美术最辉煌的杰作,描绘了耶稣被犹大出卖,罗马官兵以犹大和耶稣接吻为暗号而逮捕耶稣的故事。

画中耶稣临危不惧,镇定安详,与叛徒犹大的丑恶嘴脸形成鲜明对照。

不论是耶稣还是犹大的形象,都摆脱了中世纪美术中的那种呆板和概念化的程式,而是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世俗人物的思想情感,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乔托这幅画的构图虽然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平板模式,但必须看到的是在他在这副画上已经开始努力探索运用光和影来表现体积,并在画面层次和透视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二、《逃往埃及》

《逃往埃及》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玛利亚生下耶稣·基督的消息使希律王坐立不安,因为传说这孩子日后要做主,希律王一心想根除他。上帝知道后派使者告诉耶稣的义父约瑟,要他们立刻逃往埃及。

在这幅画中,乔托画的就是约瑟带着圣母子在逃往埃及的途中。画面上,玛利亚抱着小耶稣骑在驴背上,前有约瑟,上有引路天使。圣母子的形象很突出。背景是起伏的山丘和树木。

在这个传统的宗教题材中,乔托一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化象征手法,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技巧,表现了一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神的故事完全世俗化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思想。

作品构图层次分明,气氛庄重朴实,人物表情接近生活真实,是一幅充满现实生活情趣的图画。虽然画中的背景画得很简单,山丘树木的关系还有不少缺陷,但已可窥见画家对自然风光的注意。这幅画开启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道路。

乔托的壁画表现的都是宗教内容,但实质上描绘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形象,既生动又有生命气息,与中世纪那种僵硬的木头人似的造型有明显区别。

他的功绩在于推翻了当时在艺术中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的清规戒律,开始面向生活,面向大自然,从而使意大利绘画摆脱了中世纪拜占庭宗教画风,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因此,乔托被公认为欧洲绘画之父,他的艺术对欧洲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乔托在艺术史上的意义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dibondone),是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勃起联系在一起的。在造型艺术史上,他一向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现代绘画天才的奠基者。

他,发现了人,把人从神学的铁牢里解放出来,请入造型艺术的殿堂。虽然他笔下的新人形体还不完美,精神还不占主要地位,优美、崇高尚未成熟,但毕竟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乔托出发了意大利的民族基因,把新兴的意大利人同古希腊、罗马人的气质联系起来,并以古朴庄严的绘画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

乔托又是一位多面手,不但长于绘画,还常与雕刻和建筑。他身后有一大批多才多艺的造型艺术大师涌现,使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奇迹名垂青史。

在画家的工作室里,这位自然之子一有机会便挣脱呆滞死板的中古绘画传统的束缚,回到他取自大自然的纯真朴实中去,很快便“青出于蓝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