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哪些人生经历?

仅凭一画,写就千古名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范仲淹撰写的《岳阳楼记》名满天下,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千古流传,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推崇信奉的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的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厚、慷慨悲凉,彰显了一代词宗大师的深厚功底。除了卓越的文学才干,范仲淹的政治才干、军事才干也很出众,是一个道德高尚、文武兼备的治世能臣。

北宋名臣范仲淹

逆境苦读,及第入仕。范仲淹出身官宦世家,先祖在唐朝时做过宰相,但他两岁时父亲病逝,家境败落,他的母亲为了糊口,只能带着他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改名为朱说。范仲淹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发奋苦读,史书上说他“五年不曾脱衣好好睡觉,读书读得头脑昏涨后,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每天喝稀粥,吃不饱饭”,凭着坚韧毅力,他26岁时考中进士,踏入了仕途,随即就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名字也改了回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范仲淹的仕途生涯比较动荡,在地方、中央间周转多次,但无论在哪为官,范仲淹都是忠于职守,勤勉从政,为国解难,为民谋福。他在泰州为官时,征调4万多人力,历时五年重修捍海堰,全长约200华里,有效防御水灾,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在苏州为官时,范仲淹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实施了“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举措,疏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改变了当地久雨成灾、江湖泛滥的局面。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眼里不揉沙子,他刚入仕不久,就向朝廷上了万言书,请求朝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优抚军队官兵;到中央任职不久,范仲淹看到刘(娥)太后把持朝政,十九岁的仁宗皇帝不能亲政,大臣们谁都不敢说话,就直接给太后上书,请她还政于皇帝,把举荐他的晏殊吓个半死;从中央外调到陈州任通判时,虽“处江湖之远”,范仲淹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多次上书劝阻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行为,极力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公元1033年,江淮和京东一带发生灾荒,朝廷赈灾迟缓,范仲淹当面质问仁宗皇帝:“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此后,为了阻止皇帝废后、宰相吕夷简专权,范仲淹与一些大臣多次进谏,据理力争,终因得罪人太多,被构陷为朋党集团,再次被贬出京。好友梅尧臣写了《灵乌赋》一文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也写了一篇《灵乌赋》作为回复,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现出了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铮铮铁骨。

天生将才,西北建功。让人吃惊的是,一代大儒范仲淹竟也“知兵”,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干过。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国,自称皇帝,开始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占领了数百里边寨。北宋朝廷派夏竦任陕西前线主帅,韩琦、范仲淹任副帅,52岁的范仲淹走上了戎征之路。他据守一线,采取了稳扎稳打的防御战略,改革军阵体制,修建防守工事,等待反攻时机。他的这一做法不被好友韩琦、尹洙认同,但却避免了像韩琦一样贸然进军,导致好水川口中伏大败,军士阵亡一万余人的惨剧。

当然,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御。他训练士卒,选拔培养将领,创新临阵体制和应变战术,在宋夏交战地带,以点成线,不断地构筑堡寨,团结边境少数民族居民,共建坚固防线。范仲淹声东击西,亲自带兵深入宋夏夹界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10天时间筑起一座新城——大顺城,形成了以大顺城为中心,各堡寨工事遥相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巩固了西北边防,范仲淹被西夏人尊称为“小范老子”。他在西北期间培养选拔了狄青、钟世衡等一批年轻将领,后来陆续成长为北宋的军界翘楚。

敢为人先,勇于革新。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求议和、西部边境安定后,范仲淹奉诏回京,担任了枢密副使(军界二把手),不久又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受皇帝委托,开始谋划新政,革除朝廷陈弊。范仲淹深思后,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奏朝廷,建议推行“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举措,宋仁宗大部采纳,颁布诏书在全国推行。后来,范仲淹又上奏推行“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项措施,进一步拓宽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招致了利益集团的不满和反对,攻击新政、攻击范仲淹为“朋党”的言论甚嚣尘上,宋仁宗没有办法,只好将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大臣外放出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戛然而止。

范仲淹被贬出京后,辗转各地为官。在邓州主政时,他的好友滕子京恰巧在岳州为官,主持重修了湖南岳阳县西门城上的岳阳楼,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因公务繁忙,没有到过岳阳楼,只是凭着滕子京寄给他的一幅画《洞庭秋晚图》,就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写下了大气磅礴、气势非凡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将其刻在了岳阳楼上。

公元1052年,范仲淹调往颍州任职,此时他已重病在身,走到徐州时,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下葬后,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追封其为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