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演变

“玉露金风满桂枝,清光因此更华滋。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这首诗是宋代林光朝的《中秋月夜》,真实地描写了中秋景象。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深受国人重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演变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对于中秋节的由来,流传较广的是“天象崇拜”一说,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一天,后来由于历史发展,历法融合,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为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又称为“仲秋”。

早在春秋时,《周礼》上就有记载中秋,“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但不太普遍,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是很流行。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当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到了明清,中秋已经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2006年,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此外,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也是十分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