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那他究竟去哪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得到水镜先生的指点,得知自己之所以难成大业,就是缺少了一个能指点迷津的高明谋士。并在水镜先生处得知了两个尚未出世的顶级谋士——伏龙先生诸葛亮和凤雏先生庞统,只是苦于不知二人下落。
后得徐庶指引,刘备到隆中三请诸葛亮,前两次都不在,第三次终于如愿的请到了心目中的大贤。说道这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徐庶临行前和诸葛亮打了招呼,为何刘备前两次请诸葛亮他都不在呢?
这个问题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久乐耕锄,懒于应世”,直白点说就是闲散惯了,在家种种地也挺好,不愿意出山。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志向,一个自比管乐的人能甘心做一个农业小能手吗?而且他的隆中对不是即兴之言,那是时常关心天下走向,推演多年才能得出的天下攻略。更何况他手中还有一份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没错就是西川的地图,和张松的地图差不多,其实刘备不缺地图,只缺内应)这不是一个小农民该有的手笔,所以他的本心还是非常愿意出山的。
徐庶的造访之所以让诸葛亮心中不喜,那是因为徐庶投靠刘备如鱼得水的时候没想到他(徐庶可能是考虑到自己不及诸葛亮,怕诸葛亮一来把自己比下去,所以没有马上推荐,自己先站稳脚跟再说),现在要走了留下烂摊子让自己收拾,换谁谁都会不高兴。
不高兴归不高兴,诸葛亮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要实施的。刘备虽然口碑不错,但还需要实地考察考察,看看刘备是不是可保的明主。如果可保再出仕不迟,如果是像袁绍那样光有口碑实则草包的主,说不得就得真地躲上一躲了。
当然临行之前,为了有个最初的印象,他请好友崔州平和刘备来了一场偶然的相遇,通过看面相和交谈,对刘备有个初步的了解。而他自己则很可能跑去了新野,一来看看新野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另外稍微打探一下刘备军队的精气神,是不是有战斗力。所以刘备第一次去隆中的时候诸葛亮没在,而是在返回途中碰到了崔州平。(为什么是返回途中呢,明显得到信了嘛)
诸葛亮对这次实地考察是非常满意的,刘备虽然一直点背,但在治理上还真有些本事,口碑和所见也确实不错。刘备不能成事所缺的就是自己这样的谋划大局的人才,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只要肯去,那就是谋士一把手。而且刘备军队的战斗力不错(关张虽然不在,但赵云在啊),在军队训练上不用过多的分心,武事方面刘备是顶级配置。
诸葛亮实地调查完后就返回了隆中,而诸葛亮回到隆中的消息也传到了刘备的耳朵里,刘备立马就来了一场二请。但很可惜的是诸葛亮不在。那么这一次诸葛亮去哪了呢?
这次他去的是崔州平那,因为他需要从崔州平那了解一下崔州平面见刘备时印象,在崔州平这里他得到了一个对刘备的正面评价。结合自己的考察结果,诸葛亮决定出山。
不过呢,诸葛亮的家人和朋友们对他的决定需要在做一次评价,刘备第二次光顾的时候,先遇到了石广元和孟公威,在草庐遇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以及返回时遇到了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这不是偶然的邂逅,这是第二轮考察,就像老丈人看女婿一样再考察一次刘备,所幸的是刘备的表现不错,家人和朋友们对刘备的印象不错。两次不遇,刘备还能保持求贤若渴的姿态,那刘备就算是一个可保之人。
很快刘备的三顾就出现了,诸葛亮和刘备在草庐中谈论天下大事。诸葛亮说出了自己的谋划(也就是隆中对),实际上这是诸葛亮在向刘备推荐自己,至于所说的“久乐耕锄,懒于应世”。那只不过是对两次不在家的一种说辞罢了,当不得真。
正是诸葛亮的连番考察和刘备的求贤若渴,成就了一段“三顾茅庐”的佳话!